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節度使。
一人佩四鎮之印,擁兵近三十余萬人,掌控萬里邊疆,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絕無僅有。
這一年,王忠嗣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并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全殲吐蕃殘部,斬兩吐蕃王子,俘虜了八千名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迫使吐谷渾降唐。
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
王忠嗣又千里奔馳,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嚇得大食從此宵遁,不敢再來招惹唐軍。
這一時期,大唐威震八方,四海畏服。
“自唐朝名將張仁亶之后四十多年,王忠嗣繼承其遺志,安定唐朝北部邊境,塞外蠻夷部族都不敢發動戰爭。”
“天寶五年正月,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兵敗,朝廷任命王忠嗣持節充任西平郡太守,掌管武威郡的事務,同時充任河西、隴右節度使;”
“不久,王忠嗣又權知朔方、河東節度使的事務。”
“王忠嗣在朔方郡、河東郡時,每次邊關互市,他都提高馬匹的價格,胡人聽說之后,爭相將馬匹賣給唐軍,王忠嗣全都買下來。”
“因此胡人的馬匹變少,唐軍馬匹雄壯、軍備充實。”
“王忠嗣配佩戴四方將印,控制疆域萬里,全國的精兵重鎮,全在他的掌控之下。”
“自從唐朝開國以來,就沒有過這樣的先例。”
“后來,王忠嗣又升任鴻臚卿,加授金紫光祿大夫,其他官職如故;他的兒子也被授予五品官職。”
“王忠嗣多次與青海、積石的敵人交戰,都取得勝利,又率軍在墨離討伐吐谷渾,俘虜了吐谷渾的全部人馬,凱旋歸來。”
“之前,王忠嗣長期駐守在河東郡及朔方郡,對當地的邊境都很熟悉,也深得兵士的軍心;”
“然而到了河西郡及隴右郡,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比較陌生,又以功名富貴自處,他的威望不如往日。”
“同年四月,王忠嗣上奏朝廷,請求卸任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的職位,朝廷準許。”
“唐玄宗想進攻吐蕃石堡城,詢問將士攻城的計策,王忠嗣上奏勸諫,認為石堡城堅固難攻,吐蕃人舉國之力守衛。”
“如果唐軍發動強攻,必然損傷數萬士卒,得不償失,不如厲兵秣馬,等待時機。”
“唐玄宗聽了,十分不悅。”
“而權臣李林甫嫉妒王忠嗣的功勞,時常在唐玄宗面前進讒陳說他的過錯。”
“天寶六年,將軍董延光請求率兵攻取石堡城,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分兵協助,王忠嗣迫不得已出兵,沒有賞賜將士,董延光很不滿意。”
“河西兵馬使李光弼擔心董延光把責任推卸給王忠嗣,勸告他雖然愛惜士卒,但不能重賞將士。”
“如果出兵之后不能取勝,必然落人口實,招致讒言,引來禍患。”
“王忠嗣認為爭奪石堡城對敵人沒什么損失,唐軍反而要犧牲數萬將士,自己寧愿丟官棄爵,也不愿唐軍無謂犧牲。”
“董延光率軍進攻石堡城,逾期未能攻克,卻上奏說是忠嗣延緩出兵,因此導致戰事無功。”
“李林甫又令濟陽別駕魏林誣告忠嗣,聲稱自己過去在擔任朔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