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出身于柳城李氏,祖籍為營州柳城,京兆萬年人。
祖上為契丹貴族,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酋長,武后統治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與朔方節度副使,冊封薊郡公。
其母李氏為燕國公李楷固之女,才貌雙全,后冊封為韓國太夫人。
李光弼為李楷洛第四子,自幼嚴肅、堅毅,有雄才大略,擅長騎射,熟讀班固的《漢書》。
“開元年間,李光弼年少從軍擔任左衛左郎將。”
“歷經豐州都督府長史和夏州都督府長史的歷練后,升遷為別駕,加授朝散大夫。”
“因父喪丁憂歸家,嚴格遵守禮法。”
“天寶二年,被拜為寧朔郡太守,兩年后升為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朔方都虞侯。”
“天寶五年,河西節度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提升其為兵馬使,并充任赤水軍使,邊鎮之人皆稱其為名將。”
“三年后提升為河西節度副使,襲爵為薊郡公;”
“因擊破吐蕃與吐谷渾的戰功,進封為云麾將軍。”
“天寶十一年,擔任單于都護府副都護;”
“天寶十三年,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上表奏請唐玄宗李隆基,任命其為朔方節度副使,知留后事。”
“安思順欣賞李光弼的才華,打算將女兒嫁給他,李光弼聞悉此事,稱病辭官。”
“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可惜其才華,表奏唐玄宗,將其召回長安。”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后,封常清、高仙芝因戰敗于潼關被斬,唐玄宗任命哥舒翰防守潼關抵御安史叛軍。”
“同時任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并向郭子儀尋求良將,負責河北及河東的戰事。”
“天寶十五年正月,因郭子儀的舉薦,李光弼被任命為云中太守,攝御史大夫,充任河東節度副使,代理節度使的職務。”
“二月,轉任魏郡太守與河北道采訪使,統帥五千朔方軍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東出井陘,收復常山郡。常山團練子弟擒獲敵將史思義前來歸順。”
“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后,常山郡成為戰場,李光弼祭奠陣亡軍民,釋放被囚禁之人。”
“敵軍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攻打饒陽,李光弼善待降將史思義;”
“第二日,史思明統兵兩萬攻打常山郡,李光弼采用史思義以逸待勞之策,利用五百勁弩殺退敵軍,使史思明向北駐扎軍隊,李光弼于其南沿夾滹沱列陣。”
“史思明被困等待援軍,同日,饒陽五千叛軍前來支援,李光弼偵查叛軍動向,派遣輕騎兵隱匿行蹤,趁叛軍野外吃飯時偷襲,殲滅全部叛軍。”
“史思明聞訊撤退,并派出奇兵偷襲唐軍糧道。”
“李光弼率部擊退敵軍,成功將糧草運回城內。”
“后聯合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于九門西大敗史思明,收復藁城等十余座縣城。”
“史思明逃往趙郡,李光弼統軍前往攻打;”
“三月八日,唐玄宗下詔命李光弼兼任范陽大都督府長史、河北節度使,當日李光弼率部攻取趙郡。”
“六月,李光弼于嘉山之戰大勝叛將蔡希德、史思明和尹子奇,斬首一萬余級,生擒四千。”
“消息傳開,河北十余郡重新歸順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