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統帥五百河東騎兵奔赴洛陽,前往朔方軍中,為防止敵軍偷襲洛陽,率部東出黃河駐守虎牢。”
“下令召集兵馬使張用濟,因忌憚李光弼治軍嚴謹,與諸將密謀驅逐李光弼。”
“李光弼親率數千騎兵出汜水,張用濟單騎迎接,被其斬殺,以部將辛京杲接替兵馬使一職。”
“此舉震懾眾將,都兵馬使仆固懷恩率先趕來。”
“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命其子史朝清鎮守范陽,親率大軍兵分四路進攻汴州。”
“李光弼正沿黃河巡視營寨,聞訊后返回汴州。”
“李光弼讓汴滑節度使許叔冀堅守汴州十五日,他會率部前來支援。”
“許叔冀允諾后李光弼返回洛陽;史思明大軍攻打汴州,許叔冀交戰不勝便歸順敵將史思明。”
“汴州陷落,敵軍兵鋒直指江淮地區。”
“李光弼率部趕至洛陽,問計于東京留守韋陟,韋陟認為應該避敵鋒芒、退守潼關。”
“李光弼認為應該移軍河陽,向北連結澤潞,如果勝利便派兵出擊,失敗便鎮守河陽。”
“然后下令洛陽官民撤離,將洛陽變成了一座空城。”
“指揮士兵將物資運入河陽,并親率五百騎兵殿后。”
“敵將史思明忌憚李光弼,統兵駐扎于白馬寺,于河陽城南修筑月城,并挖掘壕溝防備唐軍。”
“十月,李光弼于中潬城西大敗敵軍五千余人,斬首上千級,溺死大半敵軍。”
“史思明損兵折將再次攻打河陽,李光弼讓部將李抱玉堅守南城兩天,兩天后便可以放棄。”
“李抱玉欺騙敵軍,糧食將盡,明日前來歸降,敵將收兵期待李抱玉投降;”
“李抱玉趁機修繕城墻,出奇兵大破敵軍,敵將周摯撤軍。”
“李光弼親自鎮守河陽中潬城,采用部將荔非元禮之策,擊潰敵將周摯的進攻。”
“進攻失利后,敵將周摯會和安太清轉攻北城,李光弼移師北城,登樓察覺敵軍混亂,認為應以亂擊亂。”
“派遣部將郝廷玉與論惟貞攻打敵陣最強點西北與東南。”
“李光弼以旗子指揮作戰,并下軍令后退者斬、不戰者斬。”
“李光弼藏刀于靴內,如果戰敗便自刎以謝天子。”
“在唐軍諸將奮勇殺敵之下,敵軍潰敗,斬首一萬余級,生擒八千人,俘獲二千馬匹,軍資器械不計其數,擒獲周摯、徐璜玉、李秦授等敵將,安太清退往懷州。”
“史思明不知戰敗,仍在攻城,李光弼向其展示俘虜,史思明率軍敗走。”
“上元元年正月,李光弼因功授予太尉兼中書令。”
“李光弼趁機攻打懷州,史思明率軍支援,于沁水再敗敵軍;”
辛棄疾:敵將安太清堅守懷州,唐軍一個多月未能攻克。
李光弼命令部將仆固懷恩與郝廷玉由地道入城,最終生擒安太清等敵將,攻占懷州,因功進食實戶一千五百。
上元二年二月,史思明散布謠言稱洛陽將士皆燕地人,思歸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