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軍容使魚朝恩信以為然,向唐肅宗進言敵軍可破,于是下令李光弼統兵收復東都洛陽。
李光弼上表認為敵軍兵鋒尚銳,不可輕言進攻。
但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嫉妒李光弼的戰功,附和魚朝恩,也建議盡快出兵。
肅宗派遣使者前來督戰,李光弼不得已派遣部將李抱玉鎮守河陽,統兵與仆固懷恩匯合魚朝恩攻打洛陽。
李光弼下令唐軍依險列陣,仆固懷恩不聽軍令,列陣于平原之上。
敵將史思明趁唐軍立足未穩前來進攻,唐軍大敗,死傷數千人,軍資器械全部丟棄。
懷州再次落入敵軍之手,李光弼率軍渡河退守聞喜,李抱玉聽聞敗訊后,因兵力薄弱棄守河陽。
李光弼向肅宗請罪,肅宗將戰敗之責歸罪于仆固懷恩,下詔讓李光弼入朝。
拜其為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河中尹、晉絳等州節度使;
不久復拜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負責鎮守臨淮。
敵將史朝義趁邙山之戰大勝唐軍的勢頭,統兵進攻申州等十三州,圍困唐將宋岑于宋州。
唐軍將士以兵少為由,請求南下據守揚州,李光弼派遣部將田神功大敗敵軍。
李光弼還未前往河南時,唐將田神功平定劉展之亂后,統兵逗留揚州;
尚衡與殷仲卿在兗州和鄆州一帶相互交戰;來瑱擅自屯兵于襄陽。
李光弼率領輕騎兵進駐徐州后,史朝義率軍撤走,尚衡、殷仲卿、來瑱皆懼怕其威名,相繼入朝。
寶應元年,李光弼進封為臨淮郡王;
統兵攻占許州,斬首千余級,俘虜敵將二十二人。
史朝義分兵進攻宋州,李光弼率軍再次將之擊敗。
浙東人袁晁于臺州起義,率部攻打周圍州縣,李光弼派遣部將于衢州大破敵軍。
廣德元年,唐軍擒獲起義軍首領袁晁,平定浙東。
唐代宗下詔增加李光弼實封戶二千,獎勵其一子三品官階,賜鐵券,名藏太廟并圖形于凌煙閣。
廣德元年七月,吐蕃攻取河西和隴右。
后唐代宗征召天下兵馬,李光弼因與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不和,便故意延期不至。
十月,吐蕃攻占長安,代宗出逃陜州,朝廷依仗李光弼為后援,數次下詔慰問其母李氏。
吐蕃退兵后,朝廷任命李光弼為東都留守,觀察其舉動。
李光弼以詔書未到為由,率軍返回徐州,想要收取江淮地區的租稅留下自用。
代宗返回長安后,于廣德二年正月再次派遣使者慰問,并派遣郭子儀將李氏從河中接回長安。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