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郭子儀在黃河之畔擊敗安軍,生擒叛將安守忠,將其獻往京師。”
“李亨命百官在長樂驛迎接,并親往望春樓設宴相待,席間,郭子儀進位中書令。”
“九月,李亨詔令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
“因郭子儀,李光弼具為元勛,難以被對方統轄,所以不設立元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
“十月,郭子儀率軍在杏園渡河包圍衛州,安慶緒及手下大將安雄俊、崔乾祏、薛嵩及田承嗣率部來援。”
“郭子儀提前抽調三千弩兵,在大營之內埋伏。”
“他下令唐軍假裝退卻,等安軍靠近,就登城鼓噪,一齊射箭。”
“大戰當日,郭子儀假裝兵敗,安軍追擊到營壘下,伏兵立刻弓弩齊發,箭如雨下,安軍潰散。”
“郭子儀整軍追擊,大敗安軍,斬首四萬級,收獲鎧胄數十萬,生擒安慶緒之弟安慶和,收復衛州。”
“安慶緒逃走,郭子儀追擊至鄴城,董秦、許叔冀、王思禮及薛兼訓各路節度使也相繼趕到,與安軍在愁思岡再戰,安軍又敗。”
“安慶緒入城固守,郭子儀等各路軍馬合營圍困鄴城,引漳水來灌,水淹兩個時辰。”
“雖未攻破鄴城,但城中糧盡,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安慶緒派人以禪讓為條件向史思明求救。”
“唐肅宗乾元二年二月,史思明自魏州發兵十三萬來救安慶緒。”
“三月,李光弼、許叔冀、王思禮、魯炅所部在鄴城之南遭遇史思明所部,雙方纏斗廝殺,各自傷亡過半。”
“郭子儀領軍在后,沒來得及結陣交戰,忽然大風驟起,天昏地暗,唐軍與安軍都驚駭,唐軍往南,安軍往北,各自潰退,雙方兵械輜重損失無數。”
“后唐軍各路悉數引還,郭子儀部退守河陽。”
“隨后李亨下詔任郭子儀為東都留守,任東京畿、山南東道、及河南諸道行營元帥。”
“觀軍容宣慰使魚朝恩,因素來嫉妒郭子儀之功,遂借此事向李亨進讒言,把相州兵敗的過錯都歸結于郭子儀。”
“李亨詔郭子儀還京,改任趙王李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李光弼領副帥兼朔方節度使,奪去郭子儀兵權。”
“不久史思明再次攻陷河洛地區,朝廷陷入困境,擔心邊鎮乘機再攻京都。”
“唐肅宗乾元三年正月,李亨任命郭子儀為邠寧兩道節度使,卻仍將其留在京師。”
“后有言官上奏,郭子儀對社稷有大功,如今叛軍未除,不應將他閑置,李亨深以為然。”
“唐肅宗上元元年九月,李亨任郭子儀為諸道兵馬都統,管崇嗣為副都統,領英武、威遠等禁軍及河東、河西諸鎮之師,出兵范陽征討叛軍。”
“下令幾天后,這件事被魚朝恩阻撓取消。”
“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仆固懷恩等人兵敗邙山,河陽失守。”
“一年后,河中又生變,朔方諸軍主帥李國貞,河東節度使鄧景山,相繼被部下殺害,朝廷擔心這兩支軍隊和叛軍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