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突厥將領阿史那從禮率領由突厥部落的同羅人和仆骨人組成的五千鐵騎出塞,引誘數萬河曲九府六州的胡人部落士兵,試圖圍攻李亨所在地。”
蘇軾: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手將其擊敗,斬殺數萬,河曲就此平定。
唐肅宗至德二年三月,安祿山黨羽崔乾祏據守潼關,郭子儀率兵討伐,在關前大破崔軍,崔乾祏退至保蒲津,郭子儀在后追擊。
當時永樂尉趙復,河東司戶參軍韓旻、司士徐景以及宗室子弟李峰四人,在蒲津城中聽說唐軍即將到來,決定充當內應,待郭子儀率軍抵達,他們便殺死守城裨將,開城門,迎接郭軍。
后崔乾祏率眾北投安邑,安邑百姓詐降,待崔乾祏部進城過半,安邑守軍突然放下城門,群起而擊之,當時崔乾祏還未入城,脫身東逃。
郭子儀乘機派其子郭旰攻打永豐倉,大勝,斬軍上萬,郭旰戰死。
郭子儀收復永豐,自此潼關與陜郡之間的通道,再無阻礙。
同月安祿山去世,朝廷得知消息,準備大舉進攻,詔郭子儀歸還鳳翔,以圖大計。
四月,郭子儀受封司空,領關內、河東副元帥職。
五月,他奉命率軍回京城,抵達潏水之西時,與叛將安太清,安守忠交戰,但唐軍失利,部眾潰散,將大量兵械散落在清渠。
郭子儀收集殘部,退守武功,又上書請罪,請求降低官職,朝廷降他為左仆射,仍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余官職如故。
不久,郭子儀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以兵部尚書、平章事銜兼領隴右、河西、朔方三鎮節度使,隨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俶,率軍十五萬進攻長安。
回紇部亦遣葉護太子領兵四千,襄助唐朝。
郭子儀與葉護關系很好,相約一定要平定叛亂。
奉元帥令郭子儀為中軍,李嗣業為前軍,王思禮為后軍,大軍橫亙三十里,與安守忠,李歸仁所率十萬叛軍在京西香積寺以北戰,酣戰之際,回紇部出奇兵繞到安軍后方,與唐軍前后夾擊,唐軍斬首六萬余級,安軍大敗。
在長安的守將張通儒聽聞安軍大敗,連夜逃往陜郡。
第二天廣平王李俶進入京城,長安城內老幼百萬,夾道相迎,京城因此平定。
休整三天后,李俶率軍繼續東征。
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派手下嚴莊調集十萬兵馬奔赴陜州,與張通儒一起抵抗唐軍。
聽聞唐軍將至,安軍將全部兵力駐扎在陜西,背山結陣,郭子儀率大軍正面進攻,回紇軍登山從后方進攻,遇到了安軍一支潛藏在山中的軍隊,與之相斗耽誤了與郭子儀會和的時間,唐軍邊戰邊退。
安軍見狀分兵三千,攔住唐軍的后路,此時回紇軍趕到,郭子儀指揮回紇軍進攻,將攔路兵全部殺死。
安軍驚呼回紇來了,而后大敗,尸橫遍野。
嚴莊、張通儒逃奔洛陽,又與安慶緒渡河退保相州,郭子儀趁勢收復東都。
此時河東、河西、河南三地郡邑都被平定,郭子儀因功被加司徒,封代國公,享食邑千戶。
很快唐軍還朝,李亨遣兵仗在灞上迎接,慰勞郭子儀,稱自己的家國,是由他再造。
郭子儀扣頭謝恩,同年十二月,郭子儀返回東都,奉命經營北討叛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