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節度使馬燧不滿李抱真分兵欲率部返回,李晟積極勸說馬燧,使得馬燧與李抱真交好如初。”
“為解除趙州的危機,李晟向朝廷獻計,統兵前往定州與李孝忠匯合,乘機攻取范陽。”
“德宗李適贊同李晟的計策,加授其為御史大夫,并命令禁軍將軍莫仁擢、趙光銑、杜季泚歸屬李晟率領。”
“李晟率部由魏州北上,直取趙州,王武俊聽聞唐軍將至,率部撤離趙州。”
“李晟與張孝忠匯合,全軍在趙州修整三日后北上攻取恒州,并圍困朱滔部將鄭景濟于清苑。”
“唐軍掘水攻城,后于白樓大戰田悅與王武俊的援軍。”
“張孝忠的義武軍進攻受挫,李晟率部大破叛軍援軍。”
蘇軾:朱滔和王武俊又親率大軍前來支援,并圍困李晟率領的唐軍。
此后李晟在不利的情況下,對內繼續圍攻敵將鄭景濟,對外抵御朱滔等敵將的進攻,每日雙方發生數次戰斗,與敵相持四個月。
后李晟病重,眾將商議退守定州,朱滔等敵將忌憚李晟的威名,不敢派兵追擊。
建中四年十月,涇原士兵在長安發生兵變,擁立前涇原節度使朱泚為帝,德宗李適逃往奉天。
李晟病愈正欲統兵再次北上時,接到德宗詔令,讓其回師勤王。
張孝忠因義武軍處于抵御叛將朱滔和王武俊的前線,數次阻止李晟率軍回師。
李晟留下兒子李憑做人質,又以玉帶饋贈張孝忠的親信,方才贊成李晟帶兵回師。
李晟率部越過飛狐關,抵達代州,德宗李適任命其為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并獲賜實封二百戶。
后經蒲津到達渭北,并屯兵于東渭橋威懾朱泚。
當時,劉德信戰敗后率部前往渭南勤王,與李晟合兵一處,因軍令無法統一,李晟以戰敗罪斬殺劉德信,并收編其部增強了軍隊實力。
興元元年正月,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率部從河北回師勤王,屯兵于咸陽,擔憂李晟獨當一面會分其戰功,便奏請朝廷欲與李晟合兵,后德宗李適下詔命令李晟移營。
李懷光遲遲不肯出兵攻打朱泚,李晟愿做先鋒建議速攻長安,但李懷光拒絕。
當時,神策軍的賞賜多于其他軍隊,李懷光奏請諸軍要賞賜均等,欲讓李晟因削減賞賜失去士兵的擁護。
于是德宗李適派遣翰林學士陸贄前往軍營,命令李懷光與李晟共同決定。
李晟認為李懷光身為元帥,此事應由其決定。
李懷光見無法為難李晟,只好作罷。
李懷光屯兵咸陽八十余日,德宗李適數次催促其出兵,李懷光以等待時機為借口不肯出戰,并暗中與朱泚聯絡。
李晟擔憂軍隊被李懷光吞并,暗中奏請移駐東渭橋,但德宗并未贊成。
李晟認為李懷光叛狀已明,應早做準備,請求派遣裨將趙光銑、唐良臣、張彧分別擔任洋、利、劍三州刺史,保持漢中與蜀地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