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燧的祖先從右扶風郡遷來汝州。祖父馬珉,官至左玉鈐衛倉曹。
父親馬季龍,曾中舉明兵法科,豪爽擅長兵法,官至嵐州刺史、幽州經略軍使。
馬燧早年時,有次和幾個哥哥讀書,放下書嘆氣說英雄應立功于世。
馬燧儀表風度杰出,身長六尺二寸,沉著勇敢多智謀,博覽各種書籍,尤其擅長兵法。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派光祿卿賈循守范陽。”
“賈循雖贊同這話,但未乘機定計,事情泄露了,安祿山派韓朝陽來請賈循。”
“韓朝陽到了范陽,和賈循談話,暗地埋伏武士用弓弦勒死了他。”
“馬燧逃出跑到西山,隱士徐遇把他藏了起來。”
“一個月后,馬燧從小路來到平原郡。”
“平原郡失守后,他又逃到魏郡。”
“唐代宗寶應年間,澤潞節度使李抱玉任命他為趙城縣尉。”
“這時回紇大軍歸國,倚仗幫助收復洛陽的功勞,胡作非為,有時擄掠路過處的倉庫糧食,供應飯食稍不滿意,隨便殺人。”
“李抱玉準備了供給品,下屬都不敢去送,馬燧自薦請求主持驛館事務等回紇軍來了,就先給主帥送禮,和他約定紀律,回紇軍就授給馬燧令旗做標識,命馬燧殺死違令者。”
“馬燧用死刑犯人在身邊侍侯,稍不聽令,就殺死他們。”
“回紇兵看了害怕,軍隊從這里走過,沒有人敢侵害擄掠。李抱玉更加賞識他。”
“當初,回紇軍北行歸國,派他們的將領安恪、石常庭領兵幾百名和招募投靠的幾千人守河陽,從洛陽搶來的珍寶,都存放在河陽。”
“這時,仆固懷恩派薛嵩從相州、衛州送糧并切斷黃河渡口。”
“李抱玉命馬燧到薛嵩處勸說,薛嵩就和仆固懷恩斷絕了關系聽從朝廷。朝廷于是任命馬燧為左武衛兵曹。”
“馬燧此后歷任太子通事舍人、著作郎、營田判官。”
“不久后,又升任秘書少監、兼任殿中侍御史,改任節度判官、承務郎,升任鄭州刺史。”
“他勉勵督促農耕,統計戶數,每年收稅一次,人們都認為方便。”
“大歷四年,馬燧改任懷州刺史。”
“懷州遭遇兵荒之后,適逢當年發生夏旱,人們不能種莊稼,馬燧努力改善政務,將領官吏有父母的,馬燧就登門問候,安葬野地未埋的尸骨,減輕賦稅。”
“到秋天,州內長出了野谷子,百姓多半靠這度災。”
“李抱玉移任駐守鳳翔。因汧陽有邊患,任命馬燧為隴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
“隴州西部有條路,寬兩百多步,上通高山,山和吐蕃相對,吐蕃每次入侵,都從這里出來。”
“燧巡視地形,壘石栽樹堵住這路,
“碰到李抱玉入朝,就和馬燧一同前往。”
“很久以后,唐代宗聞知了馬燧的能干,召見了他,封為商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防御水陸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