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唐朝以其繁榮昌盛和文化成就而聞名于世。
然而,一個朝代的輝煌不僅源于其文化和經濟的繁榮,更離不開那些在背后默默守護的名將們。
現在就來回顧一位唐朝名將——高崇文的傳奇一生。
“高崇文生于幽州,生性樸厚寡言,不通文字,但卻聰穎敏慧,才智過人。”
“他年輕時,曾在平盧軍從軍,并隨鎮淮西,頗為熟諳兵事。”
“廣德元年,吐蕃占領奉天,兵臨長安城下,唐代宗李豫逃至陜州避難,高崇文前往行在,后隨代宗還京,期間立下功勛。”
“高崇文其后還參與討伐同華節度使周智光、汴宋留后李靈曜、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叛亂藩鎮的戰爭,常率偏師為前鋒,功冠諸軍。”
“唐德宗貞元年間,高崇文隨長武城使、神策行營節度使韓全義鎮守長武城。”
“他治軍有聲名,累官至金吾將軍,加開府儀同三司。”
“貞元五年夏,吐蕃軍三萬人犯寧州。”
“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戰于佛堂原,大破吐蕃,吐蕃軍陣亡過半。”
“戰后,高崇文獲封渤海郡王。”
“貞元十四年閏五月十一日,韓全義升任夏、綏、銀、宥四州節度使,德宗命他率長武城部眾前往就任。”
“因夏州是沙磧鹽鹵之地,又時值盛夏,士兵們不愿意遷徙到西北艱苦之地。”
“同月十二日,士兵發生嘩變,殺死大將王棲巖,韓全義翻越城墻逃走。”
“時任都虞候的高崇文誅殺了帶頭嘩變的人,此后士兵才安定下來。”
“同月二十七日,德宗任命高崇文為長武城都知兵馬使,不頒發敕書,而是讓中使口頭宣授。”
“高崇文在長武城積粟練兵,聲威大振。”
“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唐憲宗李純即位,韓全義入朝,高崇文代掌行營節度留務,并兼任御史中丞。”
“元和元年,西川節度副使劉辟割據西蜀,發兵圍攻東川節度使李康。”
“宰相杜黃裳力主討劉辟,推薦時為神策軍將領的高崇文為帥。”
“同年正月二十三日,唐憲宗拜高崇文為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充任左神策行營節度使,率左右神策、麟游、奉天各地的屯兵進軍;”
“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及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亦共同參戰。”
“當時,名聲、地位平素便為人們推重的老將很多,都認為自己應當是征討蜀中的人選,及至憲宗頒詔起用高崇文,他們都感到非常驚訝。”
“高崇文在長武城駐扎時,訓練了五千士兵,常常保持著戰備狀態。”
“他在卯時接到詔命,到辰時便已起程,軍中的器械裝備與制成的干糧,沒有任何缺少的。”
“正月二十九日,高崇文由斜谷出兵,李元奕由駱谷出兵,一同奔赴梓州。”
“高崇文率軍至興元時,將士們途中在客舍進餐,有人把店主的筷子折斷,高崇文便將此人斬首示眾。”
“高崇文由閬州出師,解梓州之圍,擊走劉辟部將邢泚,并在此駐扎。”
“劉辟為洗刷罪責,將之前兵敗被俘的東川節度使李康交還給高崇文,高崇文因李康“敗軍失守”,便將他斬殺示眾。”
“劉辟命人在成都以北一百五十里的要沖鹿頭山筑城,連結八座柵壘,屯兵一萬多人,力阻高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