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滅亡,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其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矛盾。
高崇文和高駢的故事,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高崇文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歷史故事,更是一個關于忠誠、勇氣和智慧的故事。
他雖然不識字,卻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人生的傳奇。
他的故事,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高駢的故事,則是一個警示。
權力和欲望,是雙刃劍,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
如何把握好手中的權力,是一個永恒的難題。
“高霞寓又命敢死隊進而攀登,奪取了萬勝堆,殲滅叛軍,將其柵壘焚毀。”
“萬勝堆失陷,使唐軍可以俯視鹿頭關全城。”
“唐軍總共八次大戰都告捷,叛軍軍心因而動搖。”
“六月初八及十一日,高崇文在德陽及漢州兩次擊敗劉辟。”
“七月,高崇文在玄武擊破叛軍一萬人。”
“同月初三,憲宗頒詔,命征討西川的援軍一概聽從高崇文的指揮。”
“八月十二日,高崇文再次在鹿頭關擊敗劉辟軍,其余各軍也順利行進。”
“此外,參戰的河東將領阿跌光顏駐軍鹿頭關西面,阻斷劉辟的糧道。”
“不久后,綿江柵守將李文悅、鹿頭關守將仇良輔都率城向高崇文投降,還捕獲劉辟的女婿蘇強,數以萬計的士兵投降。”
“攻克鹿頭關后,高崇文率軍直逼成都,所到之處,敵軍無不崩潰,軍隊在行進中從未受阻。”
“同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并派高霞寓、酈定進等擒獲出逃的劉辟。”
“高崇文進入成都后,在四通八達的大道上駐扎下來,讓士兵就地休息,市中的店鋪沒有受到驚動,市場上珍貴的貨財堆積如山,也沒有遭受絲毫的搶掠。”
“高崇文將劉辟等二十余人送往京城,斬殺劉辟的大將邢泚和館驛巡官沈衍,對其余的人一概不加追究。”
“對軍府的事務,無論大小,高崇文命令一律遵從前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南康郡王韋皋時期奉行的慣例,經過高崇文從容不迫的指揮,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
“同年十月,高崇文獲授檢校司空,兼成都尹,并充任劍南西川節度、管內度支營田觀察處置、統押近界諸蠻、西山八國云南安撫等使。”
“改封南平郡王,實封食邑三百戶,憲宗還下詔在鹿頭山下為高崇文刻石紀功。”
“元和二年,高崇文在蜀中任職已滿一年。”
“他不通文書,又厭煩蜀中的政務繁忙,在一天對監軍說。”
“我不過是河朔地區的一名小卒,幸而立下戰功,才達到現在這個職位。”
“西川是宰相盤旋飛翔的地方,我含愧居于此地的時間已經很長了,怎敢心安理得地呆下去呢!”
“蜀中安適閑逸,沒有臣施展自己能力的地方,希望讓臣前往邊疆,盡死效力。”
“同年十二月,憲宗任命高崇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州刺史、邠寧慶三州節度觀察等使,仍充京西諸軍都統。”
“高崇文倚仗他的功勞而大起奢侈之心,把蜀地軍用物資、庫內金帛、帷幕承塵、歌伎舞女、能工巧匠等搜羅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