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高崇文不懂朝儀,害怕入京朝見,憲宗優詔命他直接前往赴任。”
“高崇文在邠州三年,廣修戰備。”
“元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高崇文病逝,享年六十四歲,憲宗為其輟朝三日,追贈司徒,賜謚號威武。”
“元和五年正月二十日,高崇文下葬于萬年縣,憲宗在長安為其設奠,百官都前往吊哭。后加贈太師。”
“會昌六年十月,高崇文與裴度、杜黃裳、李愬同配享憲宗庭廟。”
李清照:高崇文出身于渤海高氏,早年曾在平盧軍從軍,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在唐德宗時期,他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累官至金吾將軍。
貞元五年夏天,吐蕃軍隊三萬人侵犯了唐朝的寧州。
面對這一緊急情況,高崇文接到命令,率領三千甲士迅速前往寧州進行救援。
在佛堂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在這場戰斗中,高崇文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
他率領的三千精兵與吐蕃軍隊進行了正面交鋒,最終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吐蕃軍隊在這場戰斗中損失慘重,吐蕃軍陣亡過半,這表明高崇文的軍隊不僅在戰術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戰斗中造成了敵軍的重大傷亡。
這場大破吐蕃的勝利,不僅解除了寧州的危機,也沉重打擊了吐蕃的侵略氣焰,有力地維護了唐朝的邊疆安全。
戰后,高崇文因功被封為渤海郡王,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軍事才能的認可,也是對他在佛堂原之戰中取得輝煌成就的肯定。
高崇文的這次勝利,體現了唐朝軍隊的強大戰斗力和邊防將領的英勇善戰。
同時,這次勝利也對穩定唐朝西北邊疆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于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長期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十年后,他又平定了軍士嘩變,獲授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后更代掌夏、綏、銀、宥四州行營節度留務。
西川節度副使劉辟發動叛亂,企圖割據西蜀。
在宰相杜黃裳的舉薦下,時任神策軍將領的高崇文奉命入蜀,討伐劉辟。
高崇文在長武城駐扎時,訓練了五千士兵,保持戰備狀態。
接到詔命后,他迅速啟程,軍中裝備齊全,沒有任何缺少。
高崇文與李元奕等將領分路出兵,高崇文由斜谷出兵,李元奕由駱谷出兵,一同奔赴梓州。
高崇文治軍嚴明,途中有士兵破壞民財,即被斬首示眾,確保了軍隊的紀律和士氣,體現了他嚴謹的軍紀。
高崇文率軍到達梓州,成功解除了梓州的圍困,擊退了劉辟的部將邢泚。
劉辟在成都以北的戰略要地鹿頭山筑城,建立八座柵壘,屯兵一萬多人,企圖阻止高崇文的進攻。
高崇文派驍將高霞寓進攻萬勝堆,經過激戰,唐軍奪取了這一戰略要點,殲滅了叛軍,為后續的進攻打下了基礎。
在接下來的戰斗中,高崇文在德陽及漢州兩次擊敗劉辟,唐軍士氣大振,戰果累累。
最終在當年八月,高崇文攻克成都,擒獲了叛亂的劉辟。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