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不愿提起中晚唐的歷史,因為飽含屈辱,太過沉重,民族外交就是一部無盡的血淚史。
在這一時期,帶給唐朝最多屈辱的王朝,恐怕就是吐蕃政權。
從唐太宗開始,唐朝的中原文化、農業技術就輸往吐蕃,原本目的在于宣揚國威,但沒想到最終換來的卻是吐蕃的崛起。
強大后的吐蕃,面對衰微的晚唐,也不講什么武德了,用鐵騎一遍又一遍地碾壓著這位曾經的老大哥。
安史之亂爆發后,大唐將安西、北庭的軍隊調入中原,邊境防務就此空虛,就此吐蕃得勢。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張議潮出生于河西淪喪后的沙州。”
“張氏世代為沙州豪門貴族,屬于當地實力派豪強。”
“其父張謙逸是沙州當地職位最高的漢人官員。”
“年少時,張議潮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少好文史,長通韜略,論兵講劍,蘊習武經,以唐朝大將封常清為自己的膜拜對象。”
“建中二年,大唐的邊陲沙州失陷。”
“吐蕃完全占領河西走廊,采取了殘暴的統治方式。”
“當地百姓,丁壯者則擄為奴婢,種田放牧,強迫勞作,欺壓老弱婦孺。”
“他們大肆劫掠人口,將本來世代耕種的百姓大批遷徙,分給吐蕃屬部羌、渾等部落。”
“張議潮痛恨吐蕃的殘暴統治,立志要驅逐侵略者,歸復唐朝。”
“他自刻苦學習兵法和武藝。”
“以自己的家產為軍資,秘密招募、訓練義軍。”
“同時不斷收納反抗吐蕃起義被鎮壓后的流亡者,積蓄力量。”
“河隴十一州,原本是唐朝的領地,安史之亂后,吐蕃乘唐朝征調西北邊兵入內地平定叛亂之際,開展軍事行動,攻占河西、隴右地區。”
“在吐蕃占領的河隴,有大唐臣民五十多萬,這些漢人遭到吐蕃奴隸主的摧殘和掠奪,他們年年盼望河隴能夠光復。”
“唐穆宗長慶二年春天,唐大理卿御史大夫劉元鼎到拉薩會盟,路過甘青各處,淪陷區的唐人爭相迎候,希望唐朝不要忘記他們,時刻盼望歸復。”
“唐宣宗大中元年,吐蕃落門川討擊使尚恐熱篡奪了吐蕃大權,與鄯州節度使尚婢婢在河西展開爭奪,尚恐熱大掠河西鄯、廓八州,淪陷區的河西百姓處境更加艱難。”
“大中二年三四月間,張議潮見時機成熟,遂發動起義,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光復了沙州,當即派遣使者,赴京師告捷。”
“此時,涼州等地仍控制在吐蕃手中,東道受阻,張議潮的使者繞道東北的天德城,前往大唐傳遞消息。”
“張議潮整治武備,邊耕邊戰,先后收復沙州、瓜州、伊州等十一州。”
“大中五年八月,張議潮又派其兄張議潭和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進獻瓜、沙等十一州圖籍。””
“至此,除涼州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