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為了自己的權力,也是想辦法排擠他人。
為完全控制樞密院的大權,他讓一個比他年輕的宦官張居翰和他一起擔任樞密使,而讓曾經在他之上的馬紹宏做宣徽使。
這使馬紹宏懷恨在心,糾集其他宦官對他攻擊,郭崇韜漸漸樹立了政敵,自己也開始走向死路。
郭崇韜聽了,非常贊同,便照計行事。
他三次上奏折堅決要求辭去樞密使的職務,李存勖每次都安慰他,沒有同意。
郭崇韜又進行第二步,密奏李存勖,請立劉氏為皇后。
然后又上奏章列舉當今應當做的二十五項大事,都是很切合實際的,有的是一些便民得人心的措施。
然后,又堅決辭去他所兼任的節度使的職務,李存勖準許了。
劉氏被立為皇后,李存勖和劉氏都很高興,二十五條大事也說明郭崇韜在治國方面確實很有才干。
而且以后李存勖確實很多都照辦了,對治理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郭崇韜還是常被宦官和伶人們誹謗誣陷,郭崇韜一直在尋找更好的脫身避禍之計。
河南有一個縣令叫羅貫,人很正直,由于秉公執法而得罪了宦官和河南尹張全義。
張全義又在他的義女劉皇后面前誣陷他,宦官也在李存勖的耳邊說他的壞話。
郭崇韜明知羅貫冤枉,極力為他排解,而李存勖竟然聽信讒言,將羅貫斬首示眾。
為不讓郭崇韜勸止,李存勖竟自己將宮殿門關上,不讓他進去。
機會終于來了,到蜀中出使的人回來報告說那里的政治非常腐敗,可以趁勢攻取。
李存勖就動了心,和郭崇韜商議進討之事,在大將的人選上,本來應該是當時任諸道兵馬總管李嗣源。
但郭崇韜認為這是個很好的立大功的機會,有了大的戰功,便可以制約那些排擠他的宦官了。
君臣之間在這件事上配合得很默契。最后由李繼岌任都統,郭崇韜任招討使,出兵攻打蜀國。
臨出兵時郭崇韜還對李存勖推薦了以后蜀中統帥的人選,以表忠心。
李存勖點頭答應,還專門設酒宴為眾將送行。
郭崇韜的軍事謀略確實非同一般,為慎重行事,確保成功,他充分利用了《孫子兵法》中的戰略原則。
派兵先去攻占鳳州,鳳州守兵不戰而降,郭崇韜得到大批糧食和兵員八千。
而且這樣也確保了萬一退兵時的歸路暢通,以免被敵人截斷后路,腹背受敵。
“郭崇韜又出兵迫使三泉等地歸降,充分補充了以后所需的軍事物資。”
“此后,軍事攻城略地異常順利,前蜀政權在短短70天的時間里便被滅亡,前蜀后主王衍也投降了。”
“歷史竟如此相似,三國時期蜀國也是被北方的魏國滅亡,而且阿斗也是投降了。”
“歷史上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蜀地先亂而后治,這個地方很富庶但軍事力量不行。”
“一旦有北方的軍隊大舉進攻,就很難防御了,諸葛亮經常出兵北進,其實也是一種以攻為守的策略。”
“但時間一長,君臣安于享樂,這個地方就很難再守住了。”
“前蜀滅掉之后,郭崇韜的命運并沒有好轉,反而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了。”
“由于滅蜀基本上是他一個人在謀畫指揮,軍事戰略就不用說了。”
“就是平定之后所有的政事也是郭崇韜來管理,舊將的招撫,官吏的設置,軍隊與朝廷的奏報往來都是經他之手,而李存勖的兒子魏王李繼岌卻被冷落了。”
“李繼岌并沒有什么野心,再加上年輕,所以和郭崇韜也沒什么沖突。”
“但李繼岌身邊的宦官們卻是一幫貪財的小人,見郭崇韜的門前車水馬龍,送禮巴結的人絡繹不絕。”
“自己卻沒有機會撈到一點油水,就千方百計地在李繼岌面前挑撥是非,陷害郭崇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