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出生于真定府靈壽縣的一個武將之家,父親曹蕓系成德軍都知兵馬使,姨母張氏系后周太祖郭威的妃子。
曹彬幼年例行抓周時,因左取干戈、右抓禮器、俄爾操印一事而頗受稱道,嗣后遂被后世傳為熟典。
后漢乾祐年間,曹彬受父蔭襲補成德軍牙將,繼而由此走上了軍旅生涯,頗受時任節度使武行德賞識。
“廣順元年,郭威定都開封創立后周政權,曹彬同年因系國戚而受擢赴京師。”
“不久即隨柴榮出鎮澶淵,先期補任供奉官,后又改授客省副使。”
“顯德元年,世宗柴榮登基后,曹彬調任河中府都監,輔佐時任節度使王仁鎬執掌軍府,謙恭作風頗受其嘉許。”
“顯德三年,曹彬升任潼關監軍。”
“兩年后,曹彬奉調還京,遷任西上閣門使,其間因出使吳越拒收禮贈而愈發受到柴榮賞識。”
“顯德六年,曹彬受封四方館使不久,即改任兵馬都監出鎮晉州,領兵北拒劉鈞政權。”
“后又受擢官拜引進使,與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同朝為官多年。”
“入宋后,趙匡胤稱帝初年,曹彬繼續留任晉州,直至建隆二年遷官客省使,奉命與王全斌、郭進一道率部出擊北漢,宋軍先于樂平一帶降服王超、侯霸榮部,后又三度擊敗考進所率北漢援軍,使得樂平縣由此劃入北宋,繼而拓展了北宋的疆域版圖。”
“乾德元年,曹彬因功受封左神武將軍、內客省使。”
“同年九月,北漢出兵反攻平晉軍,宋廷急調曹彬與郭進、張彥進等人率部馳援,北漢隨即聞聲收兵;”
“三個月后,曹彬轉而會同趙彥徽、李繼勛兵伐北漢、奪取遼州,后與北漢、契丹援軍在遼州城下爆發激戰,得勝后論功官兼樞密承旨。”
“乾德二年冬,趙匡胤“雪夜訪普”計定伐蜀后,隨即詔令宋軍兵分兩路出擊后蜀,曹彬則受命領歸州行營都監一職督兵出戰,其間因會同所部主帥劉光義嚴明治軍、連下蜀中數州,而受到趙匡胤的降旨褒獎;”
“延至翌年宋軍攻入成都,擒得后蜀國君孟昶盡收蜀地后,他轉而又屢屢勸說眾軍盡早班師還朝,但因前軍將領競相爭功享樂而不為所動,終致蜀地爆發大規模反宋起義,一時多地軍民揭竿而起,宋廷震動;”
“嗣后,曹彬、劉光義等率部再度出擊,直至乾德四年十二月方才重新平定蜀地;”
“翌年正月,曹彬因督軍嚴明而受擢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義成軍節度使,正式躋身于大將之列。”
“乾德六年八月,曹彬受命出任河東行營前軍都監,與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李繼勛、副都部署黨進等一道二征太原;”
“北漢新帝劉繼元聞訊急調侍衛都虞候劉繼業、將作監馬峰率部前出扼守團柏谷要塞,然是時李繼勛、曹彬所部屆已越入北漢境內,前軍先鋒部署何繼筠部則已深入至太原府徐溝縣一帶,隨即便與北漢南下部隊在洞過河北岸爆發激戰;”
“宋軍“洞過河之戰”得勝后,當即便取道汾河橋、兵圍太原府,直至十一月方才因遼軍兵出雁門而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