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出生于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其父名岳和,家中世代以務農為生。
雖然家中貧寒,但岳飛少時頗有氣節和抱負,喜好讀書,尤其擅長《左氏春秋》《孫子兵法》《吳起兵法》。
此外,岳飛曾向武術家周侗學習射箭,力氣頗大,能夠左右開弓。
岳飛在真定宣撫使劉韐處應征入伍,曾率二百兵士在相州擊潰盜賊,并將賊首陶俊和賈進和活捉而歸。
“時任康王的趙構到達相州時,岳飛得以進見趙構,并奉命討伐游寇吉倩成功,岳飛得以晉升承信郎。”
“此后,岳飛在相州多次與金人作戰,先是在李固渡率騎兵誘敵擊敗金兵,后又跟隨劉浩與金兵在滑州以南相持,岳飛趁金兵不知宋軍虛時果斷迎敵并獨自陣前殺敵,最終擊退金兵。”
“岳飛也因功遷升為秉義郎,隸屬于東京留守宗澤。”
“宗澤夸贊岳飛英勇,但缺少陣法,只知野戰,因而教授給岳飛作戰陣圖。”
“但岳飛則認為作戰應該靈活多變,宗澤聽后也深以為然。”
“康王趙構即位以后是為宋高宗,岳飛上書言千字,力勸高宗不可一直南逃,應該趁金兵未能在中原立足根基之時,率軍北渡,收復中原失地。”
“但岳飛的上書沒有得到宋高宗的采納,而是以岳飛越職之罪,剝奪其官位,將其趕出軍中。”
“岳飛離開軍中后投奔河北招討使張所,任修武郎,充任中軍統領。”
“岳飛勸張所,言國家需憑借河北才得以穩固地定都開封。”
“如果能夠戰略要沖之地并重兵布陣,當一城受敵人侵擾時。”
“其他各城能迅速增援,金軍便不能侵擾河南,開封便能安定。”
“張所聽后,任岳飛為武經郎。”
“張所命令岳飛隨從都統制王彥渡河,王彥見新鄉金兵眾多,停兵不前。”
“岳飛則獨自率部與金兵鏖戰,先后在新鄉、侯兆川等地擊退金兵,岳飛也因此受傷多處。”
“然岳飛糧餉用盡之后,王彥不予。”
“岳飛率兵北上,在太行山俘虜金將拓跋耶烏、刺死金將黑風大王。”
“但岳飛自知與王彥不和,轉而投身宗澤,任留守司統制。”
“宗澤去世后,杜充接任東京留守,岳飛又開始跟隨杜充。”
“宋高宗建炎二年,岳飛四處與金軍作戰,在黑龍潭、竹蘆渡等地擊退金兵。”
“又于次年因多次擊敗賊寇,活捉賊首杜叔五、孫海等而累遷至真州刺史。”
“時東京留守杜充準備率軍南撤建康,岳飛則認為中原之地寸土不能丟,軍隊一旦南撤,金軍將會迅速占領,日后很難收復。”
“但杜充執意南撤,岳飛只好隨隊南歸。”
“途中與賊寇張用、李成先后交戰,均獲勝。”
“杜充受命守衛建康,金軍聯合李成進軍烏江,杜充則閉門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