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第一名將狄青因為在避水災時,將一家人搬到了大相國寺里居住。
不久,這個消息傳到朝堂之上,令狄青受盡非議。
宋仁宗為了維護朝廷的顏面,免去了狄青樞密使一職,并且將其貶出京師,到偏遠的陳州為官。
狄青來到陳州為官后,內心忿忿不平,導致嘴生毒瘡,臥病在床,不久就因病而逝,時年49歲。
狄青病逝后,宋朝天子宋仁宗在宮中為其哀悼,并且追授其為中書令!
狄青不僅能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出奇制勝,也常識破敵方詭計。
狄青在打敗夏軍后,乘勝追奔數里,發現虜忽壅遏山踴。
狄青知其有詐,士兵再追勢必遇上險境,于是急令退兵,使得宋軍免于陷入包圍。
“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逮罪人京,竄名赤籍,臉上刺有金印,從那以后,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他精通騎馬射擊。早期是隸屬于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后選做散直。”
“宋仁宗寶元元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夏國。”
“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
“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土兵奪關斬將,先后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繳帳篷二千三百只,俘虜五千七百人。”
“并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筑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這些城堡都建在敵方要害之地。”
“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
“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康定元年,尹洙任經略判官時,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見,尹洙與他談論軍事,很欣賞他,便推薦他給經略使韓琦、范仲淹,并說這是良將之材。”
“二人一見狄青,便認為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
“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讀起書來,終于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
“積功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后又晉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戰功,想要召見他并向他詢問軍國大計,遇上敵寇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畫出軍事地圖送上來。”
“慶歷四年,西夏李元昊稱臣降服后,狄青調任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任侍衛步軍殿前都虞候、眉州防御使,升步軍副都指揮使、保大安遠二軍節度觀察留后,又升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狄青在軍隊中奮斗,十多年后才顯貴起來,當時臉上還留有黑疤。”
“皇帝曾勸狄青敷藥除掉黑疤,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他,而不過問出身,他希望保留疤痕來鼓勵軍隊,不敢奉行陛下的命令。”
“后以彰化軍節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皇佑四年六月,推樞密副使。”
“皇祐四年,廣西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自稱仁惠皇帝,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一帶騷動不安。”
“楊畋等安撫使負責處理平定蠻人叛亂,但官軍長久沒有成績。”
“又命孫沔、余靖做安撫使率官軍討伐叛賊,但仁宗仍放心不下。”
“狄青自告奮勇,上表請行。”
“宋仁宗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經制廣南盜賊事,并親自在垂拱殿為狄青設宴餞行。”
“當時,宋軍連吃敗陣,軍心動搖,更有個別將領如陳曙等,心懷私利,不以國事為重,竟因害怕狄青搶功而擅自出擊,結果大敗而歸,死傷慘重。”
“狄青受命之后,鑒于歷朝借外兵平叛后患無窮的教訓,首先向皇帝建議停止借交趾兵馬助戰的行動。”
“他大刀闊斧整肅軍紀,處死了陳曙等不聽號分之人,使軍威大振,接著命令部隊按兵不動,從各地調撥、屯集了大批的糧草。”
蘇軾:狄青出身寒門,少年時期習得一身武藝,刀劍棍棒之術樣樣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