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休哥整頓兵馬、嚴修戰備、積蓄糧草物資,使得邊境安然無恙。
統和四年,趙匡義征發數十萬宋軍兵分三路北伐遼國,目標直指燕云。
是年為北宋得雍熙三年,遂稱之為雍熙北伐。
當時遼國北院、南院及奚部兵馬未到,耶律休哥只得以本部數萬人,與數十萬宋軍周旋。
“此時遼景宗已經駕崩,遼朝實際話事人是蕭太后,在老情人韓德讓的建議下。”
“利用遼軍騎兵的高機動性,先集中力量打擊東路曹彬宋軍主力,爾后揮師向西,擊敗中西二路。”
“而對付東路軍的正是耶律休哥。耶律休哥不于與曹彬正面對決。”
“而是采取沿途不斷襲擾宋軍,入夜則出兵襲殺,并派騎兵截殺宋軍運糧隊。”
“然后派奇兵掐斷曹彬的糧道,很快,東路宋軍糧草耗盡,又得不到補充,曹彬只好下令全軍退往雄州。”
“時當盛夏,暑熱難當,契丹騎兵神出鬼沒,宋軍不勝其苦。”
“不久,蕭太后又率契丹主力趕到。”
“曹彬只能下令后撤,耶律休哥卻抓住戰機,全力反撲。”
“宋軍被契丹騎兵沖殺得潰不成軍,瞬時崩潰。”
“由于東路大軍的失敗,宋朝的西路和中路大軍也受到牽連。”
“至此,三路伐遼的計劃徹底失敗。”
“宋太宗趙光義發起的北伐戰爭遭到了慘敗,宋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宋朝名將楊業也被俘后自殺身亡。”
“歧溝關之戰成為耶律休哥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戰役,它奠定了耶律休哥古代名將的地位。”
“此戰之后,宋軍再也無力收復幽云十六州,北宋完全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989年3月,耶律休哥因功勛卓越,被賜予只有太后和皇帝有資格參與的再生禮,圣眷之隆,舉國無匹。”
“耶律休哥一生當中唯一一次敗仗就是敗給了李繼隆,李繼隆是外戚出身,字霸圖。”
“樞密副使李處耘長子,趙光義第三任皇后的長兄。”
“也就是趙二的大舅哥,他曾經跟隨宋太祖趙匡胤一起參與過南唐,北漢的滅國之戰。”
“后來又跟隨著大將崔瀚,潘美在滿城,雁門兩度擊敗遼軍。”
“989年7月,北宋駐扎在河北徐水的威虜軍糧食即將耗盡。”
“宋太宗命令李繼隆率領著一萬多名騎兵押運著數千輛運糧車往河北徐水運送糧食。”
“這一絕密情報被耶律休哥獲取。于是耶律休哥帶領著八萬精銳騎兵襲擊糧車,奪取糧食。”
“在領兵南下的途中,耶律休哥遇上了領著一千余人巡邏的大宋北面邊疆都巡檢使尹繼倫。”
“耶律休哥對尹繼倫率領的一千來號人完全沒放在眼里,理都沒理就揮軍南下了。”
“于是,尹繼倫帶兵悄悄跟蹤遼軍三十多里,跟到徐河。”
“趁遼軍休息用餐,突然殺入遼營,直撲耶律休哥中軍大帳。”
“耶律休哥正在吃飯,被宋軍殺入,并被砍傷手臂。”
“這是典型的陰溝里翻船,李繼隆得知消息,馬上起兵配合尹繼倫。”
“雙方夾擊,遼軍潰敗,俘虜了數量巨大的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