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陛辭出征之際,世祖面囑伯顏,以宋初平江南的大將曹彬為范例,勿濫殺以爭取宋人民心。””
“九月,伯顏抵襄陽與前方將帥阿術、阿里海牙會合。”
“按照蒙古的作戰慣例,元軍分三道并進,目的都在于分散宋軍的注意力,策應和配合主力作戰。”
“伯顏本人與阿術等統率包括步、騎、炮兵和水師的二十萬大軍沿漢水向東南方向推進。”
“元軍首趨漢江中下游的郢州,途遇大雨水潦,行軍艱難。”
“軍抵郢州,宋人在此夾漢水構筑新舊二城。”
“元軍派兵襲城,為宋守將張世杰所卻。”
“這時,伯顏獲悉下流黃家灣堡附有溪道藤湖,至江僅數里,可拖船入湖再轉入漢江。”
“伯顏深知用兵緩急,元軍此次出師旨在滅宋,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既然郢州非旦夕可下,為節省時間,抓住時機,他毅然決定舍郢不攻,派兵直取黃家灣堡,成功地越過了入宋的第一道屏障。”
陳圓圓:郢州宋軍出兵來追,伯顏親自殿后,手殺宋將,揮師擊潰了追兵。
十月,元軍路經沙洋、新城。宋軍守將王虎臣、邊居誼等進行了頑強抵抗。
伯顏督軍發動強攻,連克兩城,繼續深入宋境。
十一月,宋復州知州降元,伯顏約束諸將不得入城擾民,當月下旬,軍至蔡店,伯顏往觀漢口形勢,見對方軍在沿江一帶嚴密布防,宋將夏貴領戰艦萬艘分據要害,江北渡口陽邏堡城防堅固,江面上也有宋游擊軍扼守中流。
對此形勢,伯顏先圍攻漢陽,聲言由漢口渡江,吸引夏貴移兵來援。
是時,諸將要求從沙蕪口渡江,奪取南岸的宋軍戰船。
伯顏未允,命修攻具,進奪江北要隘陽邏堡。
守堡宋軍“戮力死戰”,元軍連攻三日不克,戰事呈膠著狀態。
伯顏同其最信任的副手阿術密商,倆人不謀而合,決定趁陽邏堡鏖戰之機。
計議停當,伯顏遣阿里海牙督張弘范等攻武磯堡以吸引宋人的注意力,同時以阿術率晏徹兒等溯流西上四十里,對青山磯而泊,阿術一軍趁雪夜飛渡天塹,搶占屏障南岸的沙洲,架起浮橋,伯顏接報大喜,急揮師攻克了陽邏堡。
阿里海牙指揮的舟師也與宋將夏貴的水軍大戰江中,宋軍大潰。
是役,宋軍數十萬眾,死傷幾盡。
更重要的是,江防的突破意味著南宋失去了一道天然屏障,沿江為之震動,使其后的數十座城池不戰而落入元軍之手。
陽邏大捷之后,伯顏采納了副手阿術的建策,決定先取附近的鄂、漢“以策萬全”,鞏固所得的戰果,然后再向大江下游的蘄、黃等地發展。
元軍兵臨鄂州,縱火燒毀了宋軍的數千艘戰船,一時火光沖天,鄂州、漢陽、德陽的南宋守官為元軍的聲威所嚇倒,。
伯顏安排了新附諸城的軍民事務,就地充實了軍餉,留右丞阿里海牙將兵四萬鎮守鄂州,以進一步規取荊湖未下之地,自己則與阿術率主力沿長江。
從占領鄂州截至至元十二年二月,元軍沿途一帆風順,未遇任何抵抗,兵不血刃地進占長江下游的池州。
沿江所過州郡黃州、蘄州、江州、南康、安慶等城相繼迎降。
為挽救覆亡命運,南宋朝廷派其丞相賈似道都督諸路軍馬十三萬,戰船二千五百艘橫亙江中,擺出決戰的架式在蕪湖一帶布防,企圖阻止元軍繼續東進。
賈似道先遣使致書于伯顏,重施故伎,愿約貢歲幣以換取元軍退師北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