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顏斷然拒絕了宋方的請求,并責賈似道前來面議。
和談未成,宋元兩軍在丁家洲一線遭遇,爆發激戰。
面對排山倒海的進攻,宋軍在氣勢上已被壓倒,主將夏貴先遁。
元軍在伯顏指揮下,乘勝追殺百五十里。
“宋軍溺死無算,水為之赤,其他如戰船、軍資器杖、圖籍印符也盡為元軍所獲。”
“此戰同陽邏之戰一樣,重創了宋軍主力,南宋由此基本上失去了還手的能力,同時也奠定了元滅宋的基礎,為元軍直下臨安掃清了道路。”
“丁家洲之役后,懾于元軍聲勢,江東、淮西的南宋諸郡太平、無為、鎮巢、和州、溧陽、鎮江、江陰、寧國等地的守官非逃即降。”
“元軍除分兵向江西掠地外,主力則由伯顏統率,以董文炳為前鋒長驅直下,順利開進長江下游重鎮建康。”
“三月,國信使廉希賢南下傳旨。”
“伯顏受命以行中書省駐節建康,對部署作了一些調整,以原淮西行樞密院的阿塔海、董文炳駐守鎮江,阿術則分兵北上攻揚州,為下一步行動預作準備。
“是時,江東時疫流行,居民乏食。”
“伯顏下令開倉賑饑,發醫起病,安定了社會民心。”
“但事實上元軍還是放慢了進攻步驟,作戰重點暫時移到其他地區。”
“五月,伯顏北上述職,路過鎮江時召集諸將計事;抵上都晉見世祖,說服他準許元軍繼續對臨安實行進攻。”
“八月,伯顏進階為中書右丞相后,攜招降宋室書南還,調淮東都元帥孛魯歡部元軍“溯淮而進”。”
“九月,伯顏指揮淮東元軍攻打淮安城,拔其南堡。”
“十月,元軍圍揚州,伯顏召諸將“指授方略”,部署孛魯歡等守灣頭城堡。”
“同月,抵鎮江,罷行樞密院,以阿塔海、董文炳同署行省事。”
“顯然,元軍這一階段的行動著重于長江以北,目的在于剪除淮東地區宋軍對元軍側翼的危脅。”
“十一月,元軍恢復了對臨安的攻勢。”
“伯顏決策分三道進兵,最后會師于臨安。”
“其右路軍由參知政事阿剌罕率步騎自建康出溧水、廣德一線,取獨松關,從西面掩擊臨安,切斷宋室逃往內地的道路。”
“左路則由參知政事董文炳領舟師發自江陰,出長江口,循海岸線,入杭州灣,堵截宋室從海道逃亡的路線。”
“伯顏與右丞阿塔海節制諸軍由中道的常州、平江、嘉興一線直搗臨安。”
“伯顏及其率領的中路軍出發后先抵常州。該城原已降元,后又反正歸宋,推舉姚訔為城守,堅決抵抗元軍的進攻。”
“伯顏招降不成,乃親自督戰攻城。”
“宋軍兩次來援均被擊敗,常州堅守兩日而失守,元軍屠其城。”
“此后元軍在無錫、平江、嘉興、湖州等地再未遇到有效抵抗。”
“十二月,伯顏率師抵無錫,遇宋使柳岳來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