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罕帖木兒是乃蠻人,生于致和元年。
他自幼好學,后來參加科舉考試的進士科,在當時頗有盛名。
察罕帖木兒身長七尺,眉毛修長超過雙目,左邊的臉頰有三根毫毛,每當生氣的時候便會豎立起來,有匡復時局的大志向。
至正十一年五月,北方紅巾軍發動反元起義,迅速占領了潁州、亳州等地。
不出數月,江淮地區諸郡皆被紅巾軍占領。
元廷派軍鎮壓,大多大敗而歸。
“至正十二年,察罕帖木兒率先組織地主武裝,糾集當地數百人,號稱義兵,并與羅山縣典吏李思齊組織的地主義兵武裝相結合,用計襲破了羅山的紅巾軍。”
“當時元廷的官軍破敵無方,忽然出現了地主武裝收復城池,因而朝廷對察罕帖木兒組織地方武裝的做法大加贊賞,授察罕帖木兒中順大夫、汝寧府達魯花赤之職,并授李思齊為汝寧府知府。”
“自此,元廷頗重視利用地主武裝,于河南、淮南等地設立義兵萬戶府、毛胡蘆義兵萬戶府等,免除了當地農民的差役,使他們他們不去響應反賊。”
“察罕帖木兒義兵在朝廷支持下發展很快,很快就招募了一萬余人,自成一軍,屯駐在沈丘,與劉福通部的紅巾軍屢戰告捷,并迫使北方紅巾軍一度處于低潮。”
“至正十五年二月,紅巾軍劉福通等人自碭山夾河迎接了韓林兒,將他立為皇帝,號稱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改元龍鳳,紅巾軍起義再次進入高潮,汴梁以南的鄧、許、嵩、洛諸府州皆為紅巾軍所占有。”
“察罕帖木兒駐戍虎牢,以遏制紅巾軍。”
“十一月,劉福通部紅巾軍北渡孟津,攻破懷慶。””
“察罕帖木兒率軍與紅巾軍作戰,紅巾軍敗退。”
“元廷為表彰其功,升任他為中書刑部侍郎,進階中議大夫。”
“當時駐扎在滎陽的苗軍起兵叛元,察罕帖木兒趁夜襲擊他們,將他們盡數俘虜,將他們全都駐留在中牟。”
“過了不久,淮西紅巾軍30萬來攻打中牟營,察罕帖木兒率眾奮力抵抗,紅巾軍不能支撐,丟棄了旗幟和盔甲逃走了,察罕帖木兒追殺了十余里,無數的紅巾軍慘遭殺戮。”
“至正十六年,察罕帖木兒升為中書兵部尚書,進階嘉議大夫。”
“九月,劉福通派遣李武、崔德等為西路軍,攻破了潼關,進而攻克陜州、虢州,扼制崤。”
“元朝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答失八都魯命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前往那里圍剿,察罕帖木兒率軍西行,乘夜攻取了崤陵,再去攻打陜州,然而城池堅固不可攻破,轉而攻打靈寶城,攻破了那里。”
“李武、崔德渡河逃入山西,接連攻克平陸、安邑,察罕帖木兒窮追不舍。”
“李武、崔德回軍攻下了陽津,與元軍相峙數月,終因不敵退走。”
“察罕帖木兒以軍功加封為中奉大夫、僉河北行樞密院事。”
“至正十七年年初,李武、崔德又占領了商州,攻武關。”
“二月,奪取了七盤,進據藍田,前鋒直抵灞上,進逼陜西行省首府奉元路,分兵攻同州。”
“陜西省臺連連告急。元廷急令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劉哈剌不花等由陜州、潼關前去援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