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巾軍遇到察罕帖木兒再次遭到殺戮,余部潰散,越過了南山,轉攻興元。”
蘇軾:朝廷對察罕帖木兒大加嘉獎,授資善大夫、陜西行省左丞。
閏九月,劉福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由四川北上,克秦州、隴州,進據鞏昌,攻鳳翔。
察罕帖木兒先分兵入守鳳翔城,然后誘紅巾軍圍鳳翔。
紅巾軍不知是計,發重兵來圍城,察罕帖木兒親自率領鐵騎,晝夜急馳200里赴鳳翔城外,分左右兩翼包抄,城中元軍開門而出,形成內外合擊。
紅巾軍大潰,自相踐蹂,被殺者數以萬計,伏尸百余里。
西路紅巾軍從此一蹶不振,李喜喜南下川蜀,李武、崔德轉入寧夏。
至正十八年二月,山東的紅巾軍首領毛貴開始揮師北伐,進逼京師。
元廷惶恐不安,急征四方兵入衛,命察罕帖木兒屯兵涿州。
察罕帖木兒留兵戍清湫、義谷,屯潼關、塞南山口,以防陜西起義軍再起,然后親自率領精騎急赴河北。
當時關先生、破頭潘等所率中路紅巾軍越過太行山,破上黨,攻掠晉寧,又派遣軍隊南下。
察罕帖木兒派他的大將關保、虎林赤守上黨,關先生等克遼州,很快被虎林赤擊退,關先生等又占領冀寧。
為遏制紅巾軍南下之勢,察罕帖木兒遣兵埋伏于太行山南山的關隘,而親自率領重兵屯駐在聞喜、絳陽。
紅巾軍果然南下經過南山,遭到了元軍的伏擊,損失慘重。
察罕帖木兒分兵屯澤州,塞硫子城,屯駐在上黨,塞吾兒谷;
屯冀寧,塞井陘口,以杜塞太行山通道,致使中路紅巾軍在山西無法活動,離開山西北上,轉攻河北,進軍上都。
察罕帖木兒進為陜西行省右丞兼陜西行臺侍御史,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
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對察罕帖木兒十分倚重,下詔令其守御關陜、晉、冀,撫漢、沔、荊、襄,便宜行閫外事。
至正十八年五月,劉福通攻破了汴梁,宋政權遷都于此。
北方紅巾軍雖未攻克大都,但東自山東,西至甘肅,北達遼陽,南方江淮、荊楚、巴蜀,所在兵起,勢相連結,宋政權勢力出現鼎盛局面。
察罕帖木兒不得不收縮兵力,于晉、豫交界一帶,北塞太行,南守鞏、洛,親親自率領領中軍駐守澠池。
當時劉福通的大將周全攻打洛陽,察罕帖木兒從宜陽出動,率精兵自新安全力救援。周全久攻不下退走。
元廷進封察罕帖木兒為陜西行省平章政事,仍兼同知行樞密院的事務。
“至正十九年初,宋政權各路紅巾軍出擊未達到預期目的,逐漸由盛轉衰。”
“當時關先生等中路軍攻破了上都,轉攻遼陽;”
“山東毛貴為來投奔的淮安趙君用所殺,山東紅巾軍自相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