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二十六年九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二十萬精兵,進攻湖州和杭州,意在首先斬斷張士誠的左膀右臂。””
“經過3個月的戰斗,朱軍占領湖州、杭州,對平江形成三面包圍之勢。”
“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朱元璋進圍平江城。”
“此戰,朱元璋麾下名將盡出,徐達軍位于葑門,常遇春軍位于軍虎丘,郭子興軍位于婁門,華云龍軍位于胥門,湯和軍位于閶門,王弼軍位于盤門,張溫軍位于西門,康茂才軍位于北門,耿炳文軍位于城東北,仇成軍位于城西南,何文輝軍位于城西北。”
“朱軍采用的戰法是鎖城法:首先四面構筑長圍,將平江徹底困住;”
“然后架設三層木塔,名曰敵樓,既可監視城中動靜,又配置弓弩、火銃以攻城;”
“此外還架設襄陽炮等攻城利器,日夜攻擊。”
“軍中有人從平江地形分析并向徐達獻計,六門并攻很難破城,建議重點選擇一處連續猛攻。”
“徐達采納了該建議,親率將士從葑門發起總攻,最終攻入了城中。”
“不久,常遇春也率軍攻破閶門。”
“張士誠又命令副樞密劉毅收集殘余兵力二三萬人,親自率領,與朱軍進行巷戰,后見敗局已定,企圖自縊,被降明之將李伯升解救,交給徐達。”
“徐達將張士誠押送應天,聽候朱元璋處理,徐達因此受封魏國公平江攻防戰持續時間長達10個月。”
“期間,張士誠多次反擊、突圍,戰事幾經反復,最后城中糧草器械消耗一空,民房寺廟等都充作軍用。”
“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
“為獲取漢族群眾基礎,向北方人民發布檄文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月初,徐達派使者前往山東沂州招降在山東具有影響力的王宣、王信父子所領導的元朝地方武裝。”
“但其降而復叛,反復無常,徐達放棄招降,進兵沂州,很快平息了沂州之亂。”
“徐達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韓政扼守黃河,張興祖攻東平、濟寧,自己率軍攻取益都,活捉守將普顏不花,隨后攻取壽光、臨淄、昌樂、高苑等地。”
“十二月,徐達大軍抵達濟南,守城的元將開城投降。”
“徐達復還益都,進攻登州。北伐軍出征三個月,山東基本被平定。”
“洪武元年,徐達在基本上占領山東之后,從濟寧進攻汴梁,同時派一部分軍隊經河南永城、歸德趨許昌,并命鄧愈率襄陽、安陸、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陽,策應北征主力作戰。”
“三月底,徐達進抵陳橋,元汴梁守將李克彝夜驅軍民西遁,元將左君弼率所部投降。”
“四月上旬,徐達軍自虎牢關進至洛陽塔兒灣,與元將脫因帖木兒大戰于洛水以北,元將脫因帖木兒退至陜州。”
“駐守洛陽的元梁王阿魯溫見大勢已去,率官民出降。”
李白:徐達繼續揮兵攻取嵩諸州,并命手下進攻潼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