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也不同意殺死俘虜,但未等朱元璋裁決回來,一天夜里常遇春便擅自下令殺死了近一半的俘虜,朱元璋雖不悅,但也只能下令放掉剩余的俘虜。”
“在此之后,但凡征戰只要徐達出馬,就讓他一人掌權,統帥將領。”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率徐達等大將討伐陳友諒,與其大戰于江州,陳友諒不敵,退至武昌,徐達又乘勝追擊,因軍功升任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
“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后,通過幾年的東征西伐,逐漸形成了與張士誠、陳友諒三強并存的局面。”
“因陳友諒素性驕傲,而張士誠器量狹小,如果先出擊陳友諒,張士誠未必會出援。”
蘇軾:因此朱元璋決定先攻打陳友諒,再剿滅張士誠。
至正二十二年,駐軍洪都的原陳友諒降將祝宗、康泰舉兵叛亂,徐達帶領漢陽的軍隊進行攻打。
至正二十三年,徐達隨朱元璋帶兵渡江,北上安豐,馳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劉福通,陳友諒糾集六十萬大軍,集中兵力猛攻洪都。
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擊,雙方在鄱陽湖激戰。
期間,徐達率兵力戰,挫敗陳友諒軍前鋒,斬殺一千五百多人,并繳獲一艘巨艦。
經此一役,軍隊士氣高漲,雖有打敗陳友諒的把握,但因擔心張士誠偷襲后方,于是徐達應朱元璋之命回守應天。
徐達回到應天后,嚴加防守,訓練士卒,加強東線守備,使張士誠不敢妄動,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全力對付陳友諒,陳友諒戰死,大軍慘敗,標志著鄱陽湖戰役的勝利。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徐達升任左相國。
二月,平定武昌。八月,他會合參政楊瓊等人略取荊湘諸路,攻下江陵、夷陵等,肅清了陳友諒的殘余勢力。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元末發動鹽徒起義,于至正十四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
高郵之戰后,張士誠趁機擴張地盤,成為全國舉足輕重的割據勢力。
至正十六年七月,張士誠派水師進攻鎮江,徐達出兵抵御,在龍潭擊敗張士誠水師后,朱元璋命徐達率兵攻打張士誠所在的常州,張士誠派其弟張士德援助常州,徐達知道張士德為人狡猾,決定智取并親自督戰。
徐達命人在城外設下埋伏,又令大將王均用為騎兵從側面沖入敵戰,戰斗打響后,張士德軍隊被騎兵沖亂,又被伏兵斬殺,多有死傷,張士德也被活捉了,這場常州之圍持續了多月。
至正十七年三月,常州守將呂珍趁夜逃走,徐達率軍終于占領了常州。
隨后,徐達又奉命率兵攻克寧國、宜興、常熟等地,至此距離張士誠的統治中心平江已經不到一百里。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的軍事攻勢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東,翦除其羽翼,逼迫張士誠的勢力收縮到長江以南;
二是掃蕩浙西,切斷其肘臂,形成合圍平江的態勢;三是最后合圍平江,消滅張士誠。
至正二十五年,徐達麾師攻取淮東,很快攻取泰州、高郵、淮安等地,并在徐州擊退元軍主力的進攻,俘斬元兵萬余人。
僅半年時間,淮東諸地均被攻克,張士誠的勢力已被壓至江南地區,完成了朱元璋籌謀的第一階段。
朱元璋在征討張士誠過程中,右相國李善長認為出兵條件尚未成熟,出兵難以取得勝利,徐達則精辟地分析到故得出的結論,就連李善長也不能與之相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