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在同治四年至五年間的兩年里調集各路人馬,基本剿滅了福建境內的太平軍殘部。
左宗棠在鴉片戰爭時期就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
左宗棠在與洋槍隊的協同作戰中,他更是充分認識到了西洋武器的威力。
因此他積極參與洋務運動,創辦了不少軍事企業、機構。
左宗棠十分重視新式戰艦在海戰、河流作戰中的作用。
在與太平軍作戰間隙左宗棠就命人在杭州仿制了一艘小輪船。
“在與太平軍的戰事結束后,左宗棠將精力投入到加強海防,抵御外敵上。”
“1866年左宗棠抵達福州,當年便向清廷奏請創辦福州船政局,并很快得到了朝廷的同意。””
“一年后,福州船政局開工。”
“1866年西北戰事趨緊,清廷急調左宗棠赴陜甘,平定回民起義與捻軍。”
“左宗棠一直關注福州船政局的建設,其發展一直為左宗棠遙控指揮。”
“在左宗棠的領導下,福州船政局逐漸發展起來,先后建成軍艦34艘,具備自行設計建造軍艦的能力。”
“同治五年清廷令左宗棠出任陜甘總督,平定西北戰亂。”
“就任后左宗棠分析了西北局勢,他認為應該先消滅捻軍,后平定回民起義。”
“因為捻軍戰斗力更強,對于清廷威脅也更大。”
“進入陜西后,左宗棠初戰失利。”
“左宗棠原定計劃包圍消滅捻軍,而作戰靈活的捻軍粉碎了左宗棠的包圍圈。”
“捻軍連克安塞、綏德等地。”
“同治六年十一月捻軍兵鋒直達保定,威脅清朝統治中心。”
“清廷朝野震動,左宗棠因作戰不利被奪職。”
“捻軍雖然未被殲滅,但從河南轉戰陜西、河北等地,未能建立根據地,反而出現了孤軍深入,缺乏后勤補給和兵源的致命弱點。”
“左宗棠針對捻軍孤軍深入,而無后援的死穴,對捻軍采取畫河圈地,不斷縮小包圍圈的策略。”
“最后將捻軍消滅于徒駭河邊。左宗棠因消滅捻軍而受到“覲見天顏”的機會,他進入北京紫禁城覲見慈禧太后,并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褒獎。”
“在消滅捻軍后,左宗棠回到西安,全力對付回民起義。”
“左宗棠先是通過“剿撫并舉”的手段先收伏了回民起義軍董福祥部。”
“后攻下董志原,逼迫回民起義軍撤往金積堡。”
“1868年5月左宗棠兵分三路,進攻甘肅的回民起義軍。”
“戰事持續一年半,尤以金積堡的戰斗最為激烈,左宗棠所部大將劉松山在戰斗中陣亡。”
“在左宗棠的圍攻下,回民起義軍最終支撐不住,在同治九年十一月年向清軍投降。”
“左宗棠接受回民起義軍首領馬化龍的投降,左宗棠在其召回各地回軍后,將馬化龍及其全家殺死。”
“左宗棠在此后又繼續進攻河州。西寧等地的回民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