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率兵攻打祁山,并用木牛運輸糧食。”
“當時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正值夏秋之際,陰雨連綿不絕,糧食運輸跟不上。”
“諸葛亮接到李嚴的傳信說糧食跟不上,于是糧食用盡時候,諸葛亮就率兵撤退,司馬懿派遣張郃追擊。”
“張郃在木門附近與諸葛亮激戰,后被蜀兵射殺而死。”
“諸葛亮軍隊撤退后,李嚴又故作驚訝,說糧食充沛,軍隊為何撤退。”
“此時李嚴是想通過強調諸葛亮無故撤退來掩蓋自己督運糧草不利。”
“諸葛亮便將李嚴傳給自己的書信遞給朝廷,李嚴前后矛盾的地方就顯露出來。”
“于是,諸葛亮彈劾李嚴,認為他只顧自己私利,不顧國家大義,將李嚴廢為平民。”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再次率兵從斜谷道出兵,用流馬當作運糧工具,并占據了武功縣五丈原。”
“諸葛亮率兵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在渭水隔岸對壘。”
“諸葛亮經常擔心糧食會接應不上,自己的志向難以實現。”
“于是,他決定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作為長久之計。”
“諸葛亮幾次挑戰,司馬懿都閉門不出,諸葛亮用女性衣服諷刺司馬懿,司馬懿生氣要迎戰,但被衛尉辛毗勸住。”
“同年八月,諸葛亮病重,后主劉禪派遣尚書仆射李福前往探視,并咨詢國家大計。”
“幾日之后,李福又來見諸葛亮。”
“諸葛亮知道其來意,并言明費祎可以成為自己的繼任者。”
“沒過幾天,諸葛亮因病逝世。”
“后主劉禪遵循諸葛亮遺命將其葬在漢中的定軍山。”
“諸葛亮剛剛去世時候,各地民眾都請求官府立廟,但官府以不合禮制為由拒絕,百姓只得在道路旁祭祀。”
“景耀六年春,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后主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王安石:雖然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但是沒過多久,劉備就在白帝城病勢了,在他臨終之前,
他傳喚了自己的丞相諸葛亮,握著諸葛亮的手,字字泣血地把整個國家托付給了他。
對于諸葛亮來說,劉備于他有知遇之恩,
他并非是一個薄情寡義的人,所以聽到劉備的遺言,諸葛亮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但是,在三分天下的局勢下,蜀漢比起其他兩個政權,要羸弱落后許多;
如果不是靠著諸葛亮的力挽狂瀾,蜀漢很難與其他兩個政權分立。
在荊州一役中,關羽率兵攻打曹操,卻沒想到孫權玩了一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他乘虛而入,偷襲了荊州。
因為關羽的大意疏忽,致使蜀國痛失荊州三郡,后來該典故也被稱為“大意失荊州”。
先失去荊州,后又失去關羽,在多年混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