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是六縣人,少時請人看相,卜問前程。
相面者說他當刑而王,要先經受魔難而后飛黃騰達。
到壯年,因犯秦法遭受黥刑于是就改姓為黥。
英布獲罪后不久被押送到驪山服勞役,給秦始皇修建陵墓。
英布欣然笑著對旁人說,給我相面說當刑而王,也差不多是這樣。
在驪山有刑徒數十萬人,英布便在刑徒中積極開展聯絡活動,專和罪犯的頭目、英雄豪杰來往,聚集了一批擁護者。
之后,他就帶領這幫人越獄,在江湖上為盜。
“秦始皇三十六年,英布帶領著一眾刑徒來到瓦士山,筑城而居,因刑徒皆刺字涂墨為黥,稱為黥城。”
“英布去會見番陽吳芮,受到賞識,吳芮便把女兒嫁與他。”
“英布帶領聚集的數千人,和吳芮一起反叛秦朝。”
“秦二世胡亥元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后,天下人士紛紛響應,并很快建立了張楚政權。”
“當時英布率數千刑徒揭竿響應,北上攻克陳縣,有力地配合呂臣率領的起義軍。”
“秦二世二年,秦將章邯消滅了陳勝、呂臣的軍隊,起義軍的形勢十分險惡。”
“英布率兵北進,攻打秦軍的左右校尉,在清波將其擊敗。”
“英布在戰斗中驍勇善戰,沖鋒陷陣,以少勝多,勇冠全軍。”
“秦二世二年,項梁到達淮南后,擁立了楚懷王,自號武信君,英布被封為當陽君。”
“起義軍勢力不斷高漲,英布軍和項梁軍一道破秦軍于東阿,轉攻定陶,并和劉邦漢軍共破秦軍于雍丘,斬秦主將李由,因軍事勝利,項梁日漸驕傲輕敵,秦大將章邯乘機夜襲定陶,項梁戰死。”
“秦二世三年十月,楚懷王遷都到了彭城,英布與其他的將領也都追隨著,聚集到了彭城堅守。”
“章邯破項梁后,以為楚兵不足為憂,便北上圍攻趙國,奪取邯鄲,以重兵包圍巨鹿。”
“趙王派使者求救于楚。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范增、項羽、英布、蒲將軍等眾將領率主力北上救趙,大軍行至安陽,宋義遲遲不發兵,項羽急切為叔父報仇,與宋義爭執,一怒之下斬殺宋義。”
“楚懷王便任命項羽為上將軍,諸將皆歸項羽統領。”
“英布受命率兩萬精兵渡河攻打秦軍,多次打敗秦軍,開辟一條通路后,項羽率大軍渡河,秦軍戰敗,章邯率兵投降。”
“當時燕、齊救趙各路大軍云集巨鹿,但均懼怕秦軍,莫敢出戰。”
“唯英布甘任先鋒,長驅直入,九戰皆捷,大破秦軍,英布、蒲將軍斬秦大將蘇角、俘王離、逼秦將涉間自殺,秦軍統帥章邯投降,遂解巨鹿之圍。”
“經此一戰,楚軍成為反秦力量的中流砥柱,在各支諸侯軍隊中功勞最大。”
“而楚軍中英布率領的軍隊屢次以少勝多,使得各路諸侯的軍隊逐漸歸附楚國。”
“楚軍行至新安,二十萬秦兵降卒發生騷亂,英布受命在新安城南一夜坑殺降卒二十萬人,然后繼續西上,到達函谷關,不能進入,大軍被擋在外面,項羽又派英布等人,先從隱蔽的小道,打敗了守關的軍隊,才得以進關,一直到達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