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元三年夏天,耿秉去世,時年五十多歲。”
“漢和帝賜給朱棺、玉衣,命將作大匠為其挖墓,給予奏軍樂的待遇,五營騎兵三百多人送葬。”
“匈奴人聽說耿秉去世,全國民眾大哭,有人甚至割臉流血以表達心中的悲痛。”
蘇軾:而耿秉出生的時候,耿家真正的奠基人,耿況和耿弇,已經退休回家了。
估計當時這兩位大佬,退休回家之后,也沒啥別的事情,所以就開始專心教孩子。
在耿家這一脈的歷史上,耿況算是第一代,耿弇和他的幾個弟弟是第二代,而耿秉則是耿家的第三代。
因為爺爺和大伯,退休回家之后,沒啥事做。
所以在教導耿家第三代的時候,付出了更多的心血。
這直接導致,后來耿家的第三代人里面,幾乎沒出什么紈绔子弟,完全不像其他頂級世家的二代那樣。
同時,在爺爺和大伯的教育下,后來耿家的第三代人,幾乎人人都精通打仗!
不是會打仗,而是幾乎人人都精通打仗!
這事其實也很正常,畢竟耿弇本人就是名將。
當年耿弇統領的幽州鐵騎,幾乎是劉秀麾下的最強精銳,直接在戰場上橫掃天下。
耿弇本人,也是名列武廟的頂尖名將。
有這么一個長輩,從小貼身教導,耿家第三代的水平,自然不用多說。
而在耿家眾多的第三代孩子里面,耿秉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展現出了特別驚人的戰爭天賦。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耿秉就精通各種兵法,尤其精通《司馬法》。
耿秉的精通,直接到了可以給《司馬法》做解說的水平。
就這樣,因為耿秉掌握了耿家的核心技術,所以從很早開始,耿家就已經確定,將耿秉作為第三代的帶頭人來培養。
而對于耿家的這個選擇,劉秀和劉莊父子,應該也是比較認可的。
劉秀對耿秉的認可程度,基本上就相當于后來諸葛亮對姜維,或者唐太宗對薛仁貴,完全就是將其當成了下一朝的領兵大將來培養。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劉秀時代,耿秉基本上沒有任何表現的機會。
一是因為劉秀在位后期,東漢整體一直在休養生息,沒什么大仗可打。
二是因為當時很多老將都還活著,比如說耿秉、鄧禹、馬援,這時候都活著,所以也輪不上年輕的耿秉上場表現。
就這樣,直到劉秀去世,漢明帝即位。
老一輩的耿秉、馬援等人,這時候都去世了,輪到了二代武將上場,耿秉才逐漸脫穎而出。
漢明帝即位后,直接任命耿秉為‘謁者仆射’,做了自己的貼身軍事顧問。
每次東漢高層開小會的時候,漢明帝都會帶著耿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