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父親是時任徐縣縣令班彪,兄長為修撰《漢書》的班固。
東漢永平五年,因班固被征召校書郎,班超與母親遷至雒陽。
因家中貧困,班超以為官府抄書供養母親。
雖工作辛勞,但班超人有大志,廣閱書傳,因此被任命為蘭臺令史,但不久因過失被罷官。
班超從軍早期跟隨奉車都尉竇固攻打匈奴,并被任命為假司馬。
在蒲類海戰役中,班超因出眾的軍事才能而被奉車都尉竇固所賞識,竇固委派他與從事郭恂一同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人的首要目的地是鄯善,鄯善國王對他們禮遇有加,但在不久后又變得冷漠疏待。
“班超猜測是匈奴的使者也達到此處,所以讓鄯善王變得猶豫不決。”
“為了證明心中的猜想,班超佯裝早已知曉全情,向鄯善國的侍從詢問匈奴的使者是否還在。”
“侍從惶恐不安,將所有情況都講了出來。”
“班超與部下分析形勢后于當晚率領部下襲擊匈奴營地,班超命十人拿著戰鼓隱藏在匈奴駐地后邊,其余人則埋伏在營地兩邊,對匈奴駐地展開火攻,最終消滅全部匈奴人。”
“次日,班超將事情上告郭恂,與其平分此次行動的功勞。”
“另外,班超勸慰鄯善國王使其愿意歸順漢朝,還將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作質子。”
“待班超與郭恂回到漢朝,將鄯善王有意歸屬漢朝的消息奏告于竇固。”
“漢明帝欽佩班超的智謀膽識,對竇固表示應派遣班超再次出使西域,并任其為軍司馬。”
“班超帶領三十余人一路西行,到達于闐國后,匈奴也遣派使者前往這里進行監護,而于闐國王廣德對班超一行人態度冷淡。”
“于闐國的巫師假借上神的名義想要挫漢人的銳氣,指使廣德王要班超的坐騎騧馬。”
“班超暗自調查事件后,砍殺巫師以震懾廣德王,出于對班超的畏懼,廣德王攻殺匈奴的使者歸順漢朝。”
“為安撫于闐國,事后班超重賞了廣德王及其部下。”
“在離開于闐國后前往疏勒,時疏勒屬于龜茲,因此班超先派部下田慮去橐城勸降疏勒王兜題。”
“田慮到達橐城后發現兜題沒有歸降之意,便將他捆綁。”
“班超抵達后,聚集疏勒的將士官吏告知他們龜茲的倒行逆施,并扶植已亡故的疏勒王兄長的兒子忠為新疏勒王。”
“為了樹立漢朝的威信,班超將兜題釋放。但疏勒和龜茲就此結下仇怨。”
“漢明帝駕崩后,焉耆國趁機謀反,將都護陳睦殺害,龜茲等國向疏勒發起戰爭,此時的班超孤立無援兵相助,只能跟疏勒王忠首尾合應,班超在此情況下堅守橐城一年。”
“漢章帝建初元年,漢章帝劉炟繼位之后,以班超不足抗敵為理由命令他還朝。”
“班超離開時疏勒百姓都擔憂疏勒再起禍亂。班超于是心有不忍,半路返回疏勒,當時疏勒已有兩個城市向龜茲投降。”
“班超得知后捕殺了謀反之人,再次安定疏勒。”
“又過了兩年,班超率領疏勒、康居等國的士兵攻破姑墨石城,斬殺七百多人。”
“班超想要乘勝追擊,便寫奏書懇請漢章帝增加援兵。”
“建初五年,漢章帝撥發減刑罪犯及志愿兵共一千人增援班超。”
“班超全力攻破莎車國,并擊潰疏勒的叛將番辰。”
“班超取得勝利后,想要繼續進攻龜茲。但是兵力問題困擾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