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吳軍與魏國追兵在高亭一帶交戰,交戰中,丁奉跨馬持矛,沖入敵軍陣中斬殺數百人,同時繳獲大量軍器。”
“并成功接應文欽,戰后,丁奉因功被封為安豐侯。”
“太平二年,魏國大將軍諸葛誕因不滿司馬氏專政而叛變,從而被魏軍圍困于壽春,”
“不久后向孫吳投降并乞求援兵,孫吳少帝孫亮、權臣孫綝接到諸葛誕請求后,”
李白:尚書傅嘏不僅認為三人的策略都不行,而且還直接指出了此次南征必定失敗的結局,
可急于篡位的司馬師等不了了,畢竟再等下去的話魏帝曹芳會容得下他這個權臣嗎
且東吳方面也確實如傅嘏所說,當得知魏軍三路軍開拔后,升任東吳太傅的諸葛恪反應也很快,
他迅速率諸將前去抵抗,堵攔巢湖湖水,修筑東興城,東興保衛戰即將打響。
雖然同列“江表之虎臣”,實際上丁奉混的遠不如其他人,他不是孫權的嫡系,
跟過甘寧、陸遜、潘璋,雖然勇冠全軍,但遲遲得不到重用,憑借一次又一次的以命搏命,
丁奉在孫權去世前也只是一名偏將軍,直到孫亮為帝后大賞群臣,丁奉被升為冠軍將軍,且得以封侯。
可魏國的鐵蹄正是因為吳大帝的去世而襲來,但包括諸葛恪在內的東吳諸將并不為意,
認為魏人只不過是來炫耀下武力的,畢竟趁國喪興刀兵,可以說是不義之舉,
魏人的士氣會下降,而東吳則是哀兵迎戰,優勢在我!
司馬昭也認為優勢在我,畢竟僅在自己手里的兵卒數量就有七萬,
而救援東興的諸葛恪帶兵僅四萬,還有王昶、毌丘儉兩路大軍并行,司馬師的想法很明確,就是三頭并進一戰功畢,
而曹魏諸將不會想到,很快他們就成為了背景板和墊腳石,用自己成全了諸葛恪和丁奉。
魏軍來勢洶洶,為了爭取時間,諸葛恪沒有等大軍集結完畢,
而是命丁奉等人為前鋒先行,而他也沒想到的是丁奉比他更狠,為了快速進軍的丁奉揚帆行船兩天就到了東興,
僅有三千人他甚至來不及休整,而是直接裸衣持刀,給予堤堰上的魏軍先鋒迎頭痛擊
東興大捷并未帶來東吳的復興,強敵來襲時東吳群臣尚能共同御敵,
可當打退覬覦者后,他們又開始了內斗,首先膨脹的是諸葛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