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是吳國大將軍諸葛瑾的長子,年少就以才華聞名,能言善辯,吳主孫權對他很是欣賞。
諸葛恪成年后,官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并與他們為友。
不久,諸葛恪從中庶子升任左輔都尉。
孫權幾次大會朝臣,故意當眾刁難諸葛恪,都被他機智化解。
諸葛恪才思敏捷,孫權覺得他不尋常,打算讓他擔任節度官,掌管軍隊錢糧調度,試探其處理政事的才能。
但錢糧調度文書繁瑣,非諸葛恪所長,改任其領兵。
“東吳嘉禾三年,諸葛恪請求領兵平定丹陽。”
“諸葛恪認為丹陽山路險阻,山越人彪悍勇猛,吳國雖多次發兵圍剿,但只得到一些邊緣地區的平民而已,其余山民藏匿深山遠林,不能全部抓獲。”
“諸葛恪請求到丹陽主政,誘降山越人,三年可得兵卒四萬。”
“孫權于是任命諸葛恪為撫越將軍,兼任丹楊太守,還授與他騎兵儀仗隊三百人。”
“授官儀式完畢,孫權還讓諸葛恪布置好儀仗隊,擂鼓吹號,列隊開道回家。”
“諸葛恪就任后,便致書鄰近四郡地方長官,要求他們守境安民,約束軍隊。”
“諸葛恪命令將領分兵防守險要地段,只修繕防御工事,不與山越人交戰。”
“等到莊稼將熟之時,就縱兵搶先收割,連種子也不留下。”
“山越人吃完舊糧,新糧又不能收,饑餓困苦,逐漸出山投降。”
“諸葛恪告諭屬下,對于投降的山民應多加教化,遷到外縣定居,不得嫌棄懷疑、隨意拘捕。”
“白陽縣縣長胡伉抓獲山民周遺,周遺本是兇惡之徒,不得已出山投降,內心卻圖謀叛亂,胡伉將他綁送到郡府。”
“諸葛恪認為胡伉違背命令,將他斬首示眾,并將此事上奏朝廷。”
“山民聽說胡伉因抓人獲罪被誅,知道官府只是想要他們出山而已,于是扶老攜幼相繼出山歸降。”
“三年后,所得山越人口全如諸葛恪預料的那樣,諸葛恪將其老弱遷居平原,收丁壯為兵,得四萬人,他自領一萬,其余三萬分發諸將。”
“東吳嘉禾六年,孫權嘉獎其功勞,升任諸葛恪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屯兵廬江皖口。””
“東吳赤烏六年正月,諸葛恪輕兵襲擊魏國舒縣,俘虜當地百姓而回;”
“同年十一月,諸葛恪又派斥候查探道路,打算奪取魏國壽春,孫權沒有同意。”
“魏國司馬懿領兵攻打諸葛恪,孫權將諸葛恪調往柴桑駐守。”
“東吳丞相陸遜對諸葛恪素來評價不高,諸葛恪知道陸遜聽了讒言,猜疑自己,于是寫信向陸遜解釋,講述任用人才不可求全責備,應該以大局為重的道理。”
“不久陸遜去世,東吳赤烏九年九月,諸葛恪升任大將軍、督左部,假節,代替陸遜鎮守武昌,統領荊州軍政。”
“東吳太元元年十一月,孫權久病不愈,太子孫亮年齡尚幼,征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輔政,兼任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兼任少傅。”
“孫權詔諭各級官員,除生殺大權外,諸葛恪總攬內外軍政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