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恪死后,孫和被賜死,張妃自殺。”
“永安元年十二月,吳主孫休為諸葛恪平反,稱諸葛恪等人本來無罪,被孫峻、孫綝兄弟冤枉殺害,詔令盡快改葬,分別祭奠。”
“凡是因為受到諸葛恪一事牽連而被貶流放的人,一律召回。”
蘇軾:諸葛恪剛剛執掌國政,而朝內又沒有明君可以依附,
他又不知體恤上下臣民,窮兵黷武而不愛惜百姓,舉傾國之力伐魏,
困頓于堅城之下,死者數萬人,卻載禍而歸,這就是諸葛恪即將獲罪的原因。
昔日伍子胥、吳起、商鞅、樂毅都得到明君的信任和重用,君主死而事業敗。
何況諸葛恪才能比不上這四位賢人,又不顧慮重大的憂患,他的敗亡指日可待。
諸葛恪盛夏出軍,士卒傷損,沒有建立尺寸之功,不能說他賢能;
受君王托孤的重任,卻死于小人之手,不能說他智慧。
諸葛恪的才能謀略,為國人所稱道,但他驕傲且吝嗇,周公旦都不能做到這樣,更何況諸葛恪。
妄自尊大以勢欺人,必然失敗。
假如他能按照寫給陸遜和其弟諸葛融的信上說的那么做,就不會有悔恨,也不會招來災禍。
諸葛恪先討山越,后筑東興,功效不可掩矣。
但憑借這兩次功勞就想謀劃天下,以致身死族滅,讓國家受辱,怎能不失敗。
天下之計,自有定形,不因事而就,諸葛恪智謀狹隘,不足以知道這樣的道理,慮近謀遠,大勢如此。
時人的議論,只是詆毀他的失敗,卻不能從中汲取教訓。
自以為其才能足以伐魏,不知道他自比其叔父諸葛亮如何。
諸葛亮屢次伐魏,終究失敗,諸葛恪沒有孔明之才,而以舉國之力伐魏,不僅不能讓東吳強盛,反而只會讓自己和家族敗亡。
對外不能預測張特的陰謀,對內不能洞悉孫峻的奸計,而又剛愎自用、驕傲自大,濫行殺戮,
聰明雖超過其父諸葛瑾,但最后因為恃才傲物而招致災禍,令人嘆息。
諸葛恪主持國政,首先入侵魏國邊疆以激怒敵人,東興一戰僥幸取勝,
不僅不能維持勝利,反而違背眾意,大舉伐魏,以致一敗涂地。
諸葛恪事敗身死,而孫氏之基業也因此衰敗。
諸葛恪出身北方士族,恃才傲物,孫權去世后任命他為輔政大臣,但諸葛恪在政治和軍事上都缺乏名望,因此江東人士和孫吳宗室對他并不認可。
諸葛恪掌權后,有意打壓江東人士及孫吳宗室,如誅殺孫弘、打壓朱異,逼迫東吳諸王遷居等,
諸葛恪為積累名望,曾打算遷都武昌,又執意以傾國之兵北伐曹魏,但其剛愎自用、謀略有限,
北伐失敗后,專權擅勢,遭到孫吳宗室與江東勢力的聯合反撲,最終被誅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