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權臣孫峻病危,臨終讓堂弟孫綝接掌大權。
因此年僅25歲的孫綝就一下子升任侍中兼武衛將軍,成了東吳最有權勢的人物。
驃騎將軍呂據為孫權留給孫亮的五位輔政大臣之一,本就不滿孫峻專權,
現在見孫峻公然越過自己與高密侯滕胤兩位老臣,直接把大權交給毫無功績且乳臭未干的孫綝,對此十分忿怒。
當時呂據正率軍伐魏,便與車騎將軍劉纂、前將軍唐咨等人聯名上書朝廷,要求由滕胤擔任丞相。
孫綝知道呂據此舉是針對自己,于是任命滕胤為大司馬,準備將其調去鎮守武昌。
“孫起初擔任偏將軍,孫峻去世后,他擔任侍中與武衛將軍,掌控了東吳的權力。”
“呂據因擔心孫權力過大,上書推薦滕胤為丞相,企圖與滕胤聯手廢黜孫。”
“孫得知后,派遣孫慮、文欽、劉纂和唐咨等人攻擊呂據。”
“滕胤試圖聯合典軍楊崇和將軍孫咨對抗孫,但兩者拒絕合作。”
“孫反過來指控滕胤謀反,滕胤期待呂據的援助卻未能得到回應。”
“最終,孫舉兵攻擊滕胤,殺死滕胤及將士數十人,并誅滅其三族。”
“孫被封為永寧侯,并擔任大將軍。”
“其行事傲慢無禮而惹怒孫慮,孫慮與將軍王惇合謀殺害孫。””
“但孫先發制人,殺死了王惇,而孫慮則被迫服毒自殺。”
“曹魏大將軍諸葛誕在壽春起兵反叛,并向吳國請求援助。”
“吳國派遣文欽、唐咨、全端、全懌等將領帶領三萬士兵前往救援。”
“魏國鎮南將軍王基圍攻壽春,文欽等人成功突破重圍進入城中。”
“魏國動員了二十多萬大軍加強對壽春的圍困。朱異率領三萬士兵駐扎在安豐城,以增援文欽。”
“魏國兗州刺史州泰在陽淵與朱異交戰,朱異戰敗撤退,州泰追擊,朱異軍死傷兩千人。”
“孫親自率領大軍駐扎在鑊里,并再次派遣朱異帶領丁奉、黎斐等將領和五萬士兵攻打魏國,輜重留在都陸。”
“朱異在黎漿遭遇魏國將軍任度、張震等募集的六千勇士,他們在營地西六里處搭建浮橋趁夜渡過淮河,構筑了偃月形的營壘,”
“但被魏國監軍石苞和州泰擊敗,朱異軍隊被迫退守高地。”
“朱異再次制作攻城器械圍攻五木城,石苞和州泰再次攻擊,朱異敗退。”
“魏國泰山太守胡烈以五千奇兵從小道偷襲都陸,焚燒了朱異軍的全部物資和糧草。”
“孫增派三萬士兵命令朱異決一死戰,朱異不從命,孫在鑊里處決了朱異,并派其弟孫恩前往救援。”
“最終,孫沒有成功拯救諸葛誕,撤軍返回建業。”
“孫未能救出諸葛誕,還將自己的重要將領朱異殺死,使大家都感到憤恨不平。”
“吳帝孫亮開始親政后,派人問責孫綝救援不成而誅殺大將之過。”
“孫綝害怕會對自己不利,返回建業后,以生病為由不去參加朝會,”
“而是在朱雀橋南邊建造了宮室,并安排他的弟弟威遠將軍孫據負責守衛蒼龍門,”
“同時他的弟弟武衛將軍孫恩、偏將軍孫斡、長水校尉孫闿分別駐守在各個軍營,企圖通過控制朝政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孫亮對孫綝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于是追查其姐朱公主孫魯育被殺事件的原委,并將責任歸咎于朱熊和朱損,這兩人因為沒有糾正孫峻的錯誤而被孫亮責備。”
“孫綝試圖為他們說情,但孫亮沒有接受,最終派遣丁奉在虎林處死了朱熊,同時在建業處死了朱損。”
李白:孫亮與公主魯班、太常全尚、將軍劉承等人密謀要除掉孫綝。
孫亮的妃子,也就是孫綝的堂姐,得知了這個計劃并告知了孫綝。
孫綝于是率領部隊在夜晚突襲全尚,并派他的弟弟孫恩在蒼龍門外殺害了劉承,隨后包圍了皇宮。
他讓光祿勛孟宗向廟宇報告廢黜孫亮的消息,并召集群臣宣布:由于孫綝的權勢,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和恐懼,
孫綝隨后派中書郎李崇奪走了孫亮的璽綬,并把孫亮的罪狀公告遠近。
尚書桓彝拒絕簽名,孫綝便憤怒地將他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