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出生于河東郡的楊縣,曾在河東郡做小吏,因跟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賊寇立下功勞,被任命為騎都尉。
初平三年,董卓被誅殺,夷三族。
董卓的下屬李傕、郭汜等人反叛,進攻長安,殺司隸校尉黃琬、司徒王允。
徐晃勸說楊奉護送皇帝回去洛陽,楊奉聽從了他的建議。
漢獻帝渡河到了安邑后,封賞徐晃為都亭侯。
建安元年秋七月,楊奉、韓暹等人護送天子漢獻帝回到了洛陽,楊奉另派兵駐守梁縣。
回到洛陽后,眼見大將軍兼司隸校尉韓暹和衛將軍董承天天爭權奪利,徐晃就勸楊奉歸附曹操,楊奉聽從了徐晃的建議,后又反悔。
同年十月,曹操到梁地討伐楊奉,楊奉向南投奔袁術去了,徐晃則歸順了曹操。
“曹操給了徐晃兵權,派遣他去攻打卷縣、原武兩地的賊寇,徐晃都打贏了,被升任為裨將軍。”
“后隨曹操攻打呂布,徐晃逼迫呂布的將領趙庶、李鄒等人投降。還與史渙一起在河內斬殺了眭固。”
“建安五年正月,曹操東征劉備將其打敗,在劉備投靠了袁紹后,徐晃隨曹操再次打敗了他。”
“后來官渡之戰中,徐晃跟隨曹操打敗了顏良,攻下了白馬城。”
“等到進軍延津之后,曹操采用了謀士荀攸的計謀,用糧草為陷井引誘文丑,徐晃被任命去攻打文丑,大敗對方,他因此被封為偏將軍。”
“之后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荀攸獻計半路截殺袁紹運糧車,并推薦了徐晃去執行任務,“
“曹操同意然后派遣他和史渙前去截殺,成功燒毀敵方糧草,因為功勞最大,徐晃被封為都亭侯。”
“建安九年二月,袁紹死后因為爭立后嗣的矛盾,其三子袁尚就去攻打長子袁譚,只留下蘇由守衛鄴城,”
“曹操率兵包圍了鄴城,并攻下邯鄲,易陽縣令韓范假裝獻城投降,徐晃被派去攻打他。”
“徐晃到了之后,寫下勸解信用箭射進城里,信里表明利害,韓范看過后醒悟了,于是向徐晃投降。”
“徐晃勸曹操接受易陽投降,作為榜樣讓其他沒有被攻下的城池看到,以免他們拼死抵抗,曹操接受了他的意見。”
“賜給韓范關內侯的封爵,后來涉縣縣長梁岐獻城投降后,曹操同樣賜他關內侯的封爵。”
“之后,徐晃獨自率兵討伐毛城,伏兵攻下了三個駐地。”
“他又隨曹操在南皮擊敗袁譚,征討平原郡的叛軍,就此平定了平原。”
“建安十二年五月,徐晃隨曹操北征三郡烏丸,曹操與敵軍相遇于白狼山,張遼作先鋒,蹋頓及部落中許多有名望的王都被斬殺,徐晃因功被封橫野將軍。”
“建安十三年七月,徐晃隨曹操南征荊州,劉綜投降,徐晃單獨帶隊駐守樊城,又討伐了中廬、臨沮、宜城三地的敵人,”
“后與滿寵在漢津征討關羽于漢津,之后再與曹仁在江陵攻打周瑜。”
“建安十五年,徐晃帶兵攻打太原郡的叛軍,他包圍大陵后攻下城池,斬獲敵軍主帥商曜。”
“后來,馬超與韓遂、楊秋等人起兵造反,曹操派徐晃屯兵駐扎在汾陰,以此安撫河東郡,還賜給他牛與酒,讓他為祖先上墳。”
“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與馬超的軍隊隔著潼關對峙,曹操擔心無法渡過黃河,便詢問徐晃,”
“徐晃告訴曹操,他們已經帶領軍隊到此,而馬超不再分兵守衛蒲阪,可見缺乏謀略;”
“他請求親自帶領一支精兵作為先遣部隊,渡過蒲坂津去截斷敵人的后路,曹操答應了他。”
“于是徐晃便率領四千精兵過河,他領兵挖塹立柵,還沒駐扎好,敵將梁興就率五千多士兵來犯,徐晃擊敗了對方,曹操大軍得以渡河,隨后打敗了馬超的勢力。”
“之后,曹操派徐晃和夏侯淵一起平定隃麋、汧各氐人部落,并與曹操在安定會師。”
“曹操回鄴縣后,徐晃又被派遣與夏侯淵共同平定鄜,大敗夏陽的賊寇余黨,斬殺梁興,受降了三千多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