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李典叔父李乾聚集門客數千人,歸附曹操。
李典隨叔父投奔曹操,參與鎮壓黃巾軍起義,又攻打袁術、呂布。
叔父李乾與堂兄李整死后,李典擔任中郎將,統率親屬舊部。
曹操擊敗袁紹,平定北方,李典因功升任裨將軍。
李典隨曹操征戰四方,建安十一年,因功升任捕虜將軍,封都亭侯。
曹操攻占魏郡后,李典將宗族與部屬三千多家遷居到魏郡,曹操贊賞其忠,提拔他為破虜將軍。
“建安十九年十月,李典與張遼、樂進駐守合肥。”
“次年八月,曹操西征漢中,孫權趁機進攻合肥。”
“李典放下私怨,與張遼、樂進通力合作,擊退孫權。”
“不久,李典染病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追謚為愍侯。”
“西晉史學家陳壽評價李典勇謀兼備,儒雅好學、尊賢敬士,不與眾將士爭功”
“宋朝學者張預、明末學者黃道周等人認為李典將宗族部屬遷居魏郡,忠心事主,”
“合肥之戰時他公而忘私,協助張遼以寡敵眾,擊敗孫權,堪稱一代名將。”
“李典早年與族人居住在乘氏縣,李典的叔父李乾氣概雄壯,在家鄉聚集門客數千人。”
“初平年間,李乾帶著門客投奔曹操參與討伐黃巾軍,李典也追隨其中。”
“李典年少好學,不喜歡軍事征戰,而是拜師學習《春秋左氏傳》,博覽群書。”
“曹操很欣賞李典,曾安排李典處理治理百姓的事務,以試探他的才能。”
“興平元年,曹操征討徐州,部將張邈與陳宮在兗州發動叛亂,迎接呂布,兗州各郡縣紛紛響應。”
“曹操派李乾回到家鄉乘氏縣,安撫周邊各縣,呂布的部將薛蘭、李封招攬李乾,勸他反叛曹操,李乾不從,被殺。”
“曹操讓李乾的兒子李整統領舊部,參與平定兗州。”
“后來李整去世,李典轉任潁陰縣令,擔任中郎將,統領李整的部隊。不久,李典又升任離狐郡太守。”
“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兩軍相持于官渡。”
“李典率領自己的宗族和部屬運輸糧食、布匹以供軍需。”
“曹操打敗袁紹后,李典因功升任裨將軍,駐扎在安民城。”
“建安七年,袁紹去世后,曹操繼續進兵黎陽,討伐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派李典與程昱用船輸送軍糧。”
“袁尚派魏郡太守高蕃領兵扼守在黃河一線,斷絕了水路。”
“此前曹操曾命令李典與程昱,如果運糧船隊不能過河,就下船走陸路。”
“李典與眾將商議,認為高蕃的軍隊缺少甲胄,倚仗黃河天險,士氣懈怠,如果猛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