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永壽三年,荀攸出身于世家,祖籍為潁川潁陰,字公達,其祖父荀曇曾任廣陵太守,卓有才名,其父荀彝曾擔任州從事。
荀攸少年喪父,但異常聰穎,13歲時祖父荀曇去世,荀曇曾經的屬官張權請求為其守墓。
荀攸心有猜疑,告訴叔父荀衢,認為張權神色異常,恐怕做過奸邪之事。
后荀衢趁夜晚睡覺時詢問,才知其為殺人逃往之人。
外戚何進掌控朝政時,曾征討天下名士二十余人擔任官職,荀攸名列其中,后荀攸前往國都洛陽,被授與黃門侍郎之職。
“中平六年,漢靈帝去世,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調董卓入京誅殺十常侍,后釀成董卓之亂,控制朝堂并遷都長安。”
“荀攸認為董卓無道,天下之人全部怨恨他,雖然兵強馬壯,卻不足為慮。”
“于是荀攸聯合議郎鄭泰、何颙、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密謀刺殺董卓,然后占據并控制殽山與函谷關,以皇帝詔令號令天下,實現齊桓公、晉文公的霸舉。”
“后事情敗露,荀攸等人被捕入獄,何颙因恐懼而自殺,但荀攸一如往常。”
“初平三年,董卓被司徒王允和呂布等人密謀殺死后,荀攸免罪出獄,選擇棄官歸鄉,后再次被官府征召,被授予任城相之職,但荀攸未能前往任職。”
“荀攸認為蜀地險峻堅固,百姓生活富足,于是請求出任蜀郡太守,后因道路阻絕未能前往,停留在荊州。”
“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入許都后,給荀攸寫信,認為天下剛亂,正是智謀之士憂心之時,前往蜀地靜觀時局變化,不是長久之計。”
“于是任命荀攸為汝南太守,轉任尚書,曹操久聞荀攸大名,與其交談十分高興,告訴荀彧和鍾繇,”
“認為荀攸是非常之人,與其商討大事,得到天下無需憂慮,于是荀攸成為曹操的軍師。”
“建安三年,荀攸跟隨曹操征討張繡,他認為張繡與劉表相互依賴,但張繡是寄居于劉表處,長時間下去,劉表不能為其提供扶持,兩人勢必要分開;”
“同時建議曹操暫緩出兵攻打張繡,應誘其投降,如果急切進攻,劉表肯定會派兵救援。”
“曹操沒有聽從荀攸的建議,派兵攻打張繡,劉表果然前來相救,曹操腹背受敵,作戰失利。”
“曹操認為這是未能聽從荀攸建議的結果,于是再設奇兵出戰,擊敗張繡和劉表的聯軍。”
“當時曹操陣營有人認為劉表和張繡環伺背后,出兵攻打呂布十分危險。”
“荀攸卻認為劉表和張繡剛剛戰敗,不敢輕舉妄動,呂布驍勇善戰,又依靠袁術,可以趁其剛剛反叛劉備,眾心不穩,一舉打敗他。”
“曹操同意荀攸的建議,于是同年,曹操由宛城出兵東征呂布。”””
“面對曹操的進攻,呂布率部退到下邳固守。”
“曹操連續進攻,依舊未能攻克下邳,因士兵疲憊,便打算退兵。”
“荀攸和郭嘉認為,呂布勇而無謀,如今三戰全部敗北,銳氣盡失,三軍以主帥為主,主帥衰弱,軍隊便無斗志;”
“而陳宮雖有智謀卻生性遲緩,趁呂布元氣尚未恢復,陳宮的謀劃還未確定,率軍急攻城池,一定能夠大敗呂布。”
“于是曹操聽從荀攸等人的主張,引沂水和泗水淹沒城池,終于攻破下邳,活捉呂布。”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派遣郭圖、淳于瓊和顏良于白馬攻打東郡太守劉延。”
“四月,曹操統兵北上救援劉延,荀攸獻計,認為袁紹兵力數量大,應設法分散其兵力,曹操統兵進駐延津后,”
李白:這是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賞五虎大將時,獲封前將軍的關羽的不滿。
可劉備卻還是堅持封賞黃忠為后將軍。因為黃忠的功勞實打實地擺在那里,定軍斬夏侯,奠定了漢中之戰劉備勝利的基礎,不封不賞,
于情于理于軍隊的發展,說不過去,不得不高規格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