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休,字文烈,沛國譙人。三國曹魏將領。曹休是曹操的從子、曹洪的從侄。
曹休的祖父曹鼎歷任河間相、吳郡太守、尚書令。當時天下大亂,曹氏宗族各個散去,離開鄉里。
曹休十余歲時喪父,他獨自與一門客抬著其父靈柩,臨時租借了一塊墳地將其父安葬。
然后他攜帶著老母,渡江到吳地避難,被吳郡太守收留。
曹休在太守官邸里,見到壁上掛著昔日太守即其祖父曹鼎的畫像,遂拜于地上涕泣不已,當時同坐的人都對曹休感到贊許和惋惜。
中平六年,曹操在兗州舉義兵討伐董卓,曹休于是變易姓名從千里之外的吳地途經荊州北歸中原,來見到曹操。
曹操當時對左右的人說:于是讓他與曹丕共同食住,待若親子。
后來曹休經常跟隨曹操四處征伐,曾在“天下驍銳”的虎豹騎中擔任宿衛之職。
“曹休是曹操同宗兄弟的兒子,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氏宗族成員各自逃離故鄉。”
“當時曹休才十余歲,父親病逝,他獨自一人帶著一個佃客抬著父親的遺體暫時安葬了,然后帶著老母親,渡過長江到吳郡避亂。”
“因為聽說曹操舉兵討伐董卓,曹休改名換姓,展轉來到荊州,又悄悄走小路北上,見到曹操。”
“曹操得知曹休前來投奔,高興不已,把曹休比作家族的千里馬。”
“曹操讓曹休與兒子曹丕同住,待他如同兒子。”
“此后曹休跟隨曹操東征西討,曹操讓他擔任虎豹騎統領,護衛安全。”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劉備派部將吳蘭駐扎在下辯曹操派曹洪領,兵去征討,任命曹休為騎都尉,給曹洪做軍事參謀。””
“曹操私下對曹休表示,他雖然名義上是軍事參謀,實際上相當于全軍統帥。”
“曹洪得知曹操的指令后,也把軍務交給曹休處理。”
“劉備派張飛駐扎在固山,想要截斷曹洪軍隊的后路,眾將士猶疑不定,曹休判斷出劉備是故布疑兵迷惑曹軍,建議曹洪果斷進兵攻打吳蘭,只要擊敗吳蘭,張飛自然就會退卻。”
“曹洪聽取了他的意見,進兵攻打吳蘭,吳蘭大敗而走,張飛也不戰而退。”
“曹操從漢中撤軍回到長安,任命曹休為中領軍,統率親衛和禁軍。”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提拔曹休為領軍將軍,根據他先前的功勞,封為東陽亭侯。”
“不久,夏侯惇去世,曹休出任鎮南將軍,假節,前往揚州指揮各路軍隊。”
“曹休就任離開,曹丕親自乘車送行,并下車握著他的手與他告別。”
“孫權派遣將領駐扎在歷陽,曹休率軍擊敗吳國守軍,又另外派一支軍隊渡過長江,燒毀了吳國在蕪湖一帶的軍營。”
“曹休因功升任征東將軍,兼任揚州刺史,晉封安陽鄉侯。”
李白:劉備率領諸將起兵攻漢中,另派遣將軍吳蘭攻擊下辨。
曹休遂被任命為騎都尉,與議郎辛毗一起擔任主帥曹洪的參軍,且和偏將軍曹真、雍州刺史張既等隨曹洪進軍征討。
曹操在出征前對曹休說:“你雖名為參軍,但其實也就是這支軍隊的主帥了。”曹洪得知此令后,也把軍中事務委托給曹休負責。
當時劉備見曹軍進至下辨,于是派遣張飛屯駐于固山一帶,聲稱要切斷曹軍的后路。
曹洪與眾人進行商議,都對是否繼續進軍猶豫不決,大家各抒己見,爭論不休。
曹休說:“劉備的軍隊如果真的要切斷我軍后路,就應該隱蔽地行動,暗中設伏。如今卻虛張聲勢,說明這只是劉備等人的疑兵之計。”
曹休又說道:“我軍應該趁敵人尚未在下辨集結大軍之時,盡快擊破吳蘭。一旦吳蘭被擊敗,張飛的疑兵就毫無意義了,必定會自行退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