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芳作為皇帝期間對外大規模征伐較少,在吳、蜀兩個敵國之中,其對吳國的征討較為頻繁,規模也較大。”
“正始五年二月,大將軍曹爽申請率軍攻打蜀國,曹芳同意了,但此征沒有取得大的戰果。”
“對吳國的作戰則集中于嘉平二年至嘉平五年,期間魏軍與吳軍每年都有較大規模的作戰,魏軍起初多次勝利,但嘉平四年曹芳派兵分三路進攻吳國時被吳國大將軍諸葛恪擊敗,之后雙方又漸漸陷入僵持。”
“對北方小國、部落的戰事方面,正始七年二月,曹芳下令幽州刺史毌丘儉討伐遼東的高句麗國,五月又派兵討伐北方少數民族濊貊,均取得大勝,使得曹魏北方基本穩定。”
“曹芳統治時期雖與吳國、蜀國交戰,但其他周圍勢力常常前來歸降、朝貢。”
“正始四年十二月,倭國女王俾彌呼派使者前來進貢財物。”
“正始五年九月,北方鮮卑部落南下歸附魏國,曹芳設立昌黎縣讓他們生活居住,同時擊敗高句麗和濊貊后又有韓那奚等數十個部落歸降了曹魏。”
“認為魏明帝指定繼承人時便沒有以賢能為標準,于是曹芳沒有大的才能卻能成為皇帝,因此皇位被廢也是情理之中的。”
“但清人盧弼認為曹芳登基多年,司馬師廢除其地位時卻讓太后以私生活”的事作為理由,因此對曹芳的指責應當是誣陷。”
“而清人梁章鉅則從其能夠體察民間疾苦,能夠延緩徭役、將奴仆恢復民籍、重視儒家禮教的為政上,認為曹芳是一位能施行良好的法律與政策的君主。”
“同時曹芳在個人品行方面具有爭議,西晉時成書的《三國志》中記載其成年后親近小人、貪圖玩樂,太后下詔廢除其帝位時還提及其不親自處理朝政,反而沉溺女色、終日放縱嬉戲,以至做出敗壞人倫的事,因而廢除其皇帝位。”
“而不久后曹魏正元二年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因反對司馬師專權而起兵討伐司馬師,在發布的檄文中他們卻認為曹芳機敏明智,”
“且德行上并沒有不對的地方,并且提到司馬懿也認為曹芳能夠勝任皇帝的重任。”
在曹芳看來,自己是明皇帝子嗣,不應當受人操控。所以,隨著年紀的增長,他越發渴望擺脫控制,奪回大權。
蘇軾:于是,在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光祿大夫張緝聯絡夏侯玄,想要廢掉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
大臣的權力不足,那就聯絡皇帝。就這樣,曹芳第一次和大臣合作。
曹芳作為幕后支持者,一直在推動這件事。而李豐也很努力,試圖鏟除司馬家勢力。但可惜,計劃敗露,李豐、夏侯玄等人被司馬師誅殺,并滅三族。
前面也說了,司馬師更狠,他的狠在這里就能看出來。在年少的時候,司馬師、何晏、夏侯玄三人齊名,關系非常親近。但是,在高平陵之變中,何晏被殺。在李豐一事中,夏侯玄被殺。
前者是司馬懿下手,司馬師沒有求情;后者是司馬師下手,他也沒有顧及往昔情面。拋棄一切個人情感,只為了司馬家的利益,司馬師這個人,是個純粹的政治機器。對他而言,一切的一切,都為了司馬家的利益。
司馬師這個人,繼承了司馬懿的智謀,以及最關鍵的謹慎。曹芳雖然居于幕后,但司馬師也知道,李豐敢這么做,必定是有人撐腰。朝中找不到人,那就只能是皇上了。
因此,這件事情發生后,司馬師也提高了警惕,不再將曹芳看成傀儡,而是一個對手。曹芳本就劣勢,是靠著司馬師的大意,才有機會出手,現在司馬師注意到他了,他又怎么能翻盤呢
雖然這樣,但曹芳并不打算放棄。同年,姜維率兵進攻隴右,按照規矩,安東將軍司馬昭當率兵迎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