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司馬師等人上奏皇太后,以曹芳年長而不理朝政、沉迷女色等為由廢除曹芳皇位,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皇帝。”
“于是曹芳退位為齊王,地位降為諸侯藩王,在河內郡重門建立齊王宮居住。”
“此后司馬氏的權勢在曹魏日漸強大,最終于晉泰始元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接受魏元帝禪讓建立晉朝,這時曹芳被改封邵陵縣公。”
李白:司馬師廢黜曹芳并非敗筆,在當時,曹芳兩次出手反抗,但均以失敗告終,雙方的矛盾已經徹底激化。
司馬師這么做,雖然引發了爭議,但也解決了問題,同時給司馬昭鋪路,方便他代魏自立。
在三國時期,自從官渡之戰后,一直是曹魏占據上風。虎踞北方,實力強勁,時刻威脅著蜀、吳二國。
但是,在三足鼎立之中最強的魏,卻不是最后的勝者。曹魏雄主輩出,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明君,實力和蜀、吳相比,早就是天上地下了。
但是,在曹魏后期,也就是曹叡逝世后,朝堂局勢出現變化。年幼的曹芳繼位,手中卻無大權,皇帝形同虛設。
也不能怪曹芳,畢竟八歲就上位,手中有權力也握不住。更別說他的對手是曹爽、司馬懿、司馬師這波人。有這些人在,他就算貴為天子,也只能像傀儡一樣,任人擺弄。
而且,曹丕、曹叡兩代皇帝,都竭力打壓曹魏宗室。這樣一來,群臣不敢開口,宗室無人可用,曹芳就算想辦事,也是無能為力。到了這一刻,曹魏政權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有人衰落,自然會有人強盛,而取代曹氏權威的,正是司馬家。本來,大權在曹爽手里,雖然也是權臣,但好歹是曹家人。
但是,司馬懿一次高平陵之變,直接鏟除了曹爽,以及跟隨曹爽的曹魏忠臣。不但將大權收入囊中,更是清理了一批障礙,為后續的篡權提供了基礎。
而在司馬懿時候,司馬師接替父親遺志,繼續鞏固司馬家權力,削弱曹氏。跟司馬懿不一樣,司馬師更狠、更毒,加上曾經的那批忠臣,都是于高平陵之變。所以司馬師專權的時候,群臣無一人敢言。
而曹芳貴為天子,自然不甘心受人操控,因此也嘗試奪回權力,但多次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沒辦法,曹芳雖然是天子,但是大權在司馬師手里,曹芳的一舉一動,都在司馬師的監控下。實力不如人,又被對方監視,這樣的對抗,顯然是必輸的。
“泰始十年,曹芳去世,享年四十三歲,謚號厲公。”
“曹芳為政以寬厚為主,即位之初,便遵從魏明帝遺詔允許宮中年老仆人回鄉,并暫緩國內宮室的興建。”
“正始元年七月,因百姓衣食不足而皇宮卻十分奢侈,曹芳下詔提倡節儉,拿出許多金銀器供給軍費。”
“正始二年,因長時間沒有下雨,曹芳認為是天象的警示,下詔命令各地相關官員平反冤假錯案,并鼓勵各地官員積極建言獻策。”
“正始七年八月,面對部分地方官府將府中年老奴仆在市集中賣出的現象,曹芳下令將年老仆人釋放為平民,并命令相關官員救濟其中無法自力更生的人。”
“同月,曹芳祭祀途中見到剛修好的道路受到淋雨后相關官員便派遣民夫修繕,且監工對民夫十分嚴厲,曹芳便下詔制止。”
“此外,曹芳還重視功臣集團的地位,正始四年七月,其下詔在太祖廟中祭祀二十名已故前朝功臣,以此表明對功臣們所付出貢獻的肯定。”
“曹芳自小便學習儒家經典,常常在詔書中引用儒家經典的內容,且重視祭祀活動并能在適當的時機宣揚儒家傳統價值觀。”
“曹芳曾多次派人祭祀孔子、顏淵,也曾兩次祭祀曹魏先祖及一些功臣。”
“時曹芳還注重在百姓中宣揚忠君思想。嘉平六年,曹芳聽聞有兩名傳令兵劉整、鄭像被吳軍捉住后仍一心向魏不肯歸降吳國后,便免除二人軍籍并破格封二人為侯爵以表彰二人始終忠于曹魏的行為,借此強化民眾對國家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