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一,曹叡下令魏國各地司法官員,在出現應處以死刑的囚犯時,在案件清查并決斷后,需通知其親屬,謀反大罪及親手殺人的兇犯除外。百姓有異議的案件,當親自處理。
景初元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儉、及歸順的鮮卑、烏丸部族軍隊進入遼東南地區,征召公孫淵,公孫淵聞訊起兵反叛,自稱燕王。
曹叡派司馬懿前去平定,司馬懿將公孫淵包圍在襄平,全殲叛軍,遼東叛亂被平息,諸郡重新歸屬魏國。
九月有地方發生水災,曹叡特派御史前往巡視災區,所到之處皆開倉放糧,用以賑濟災民。
九月二十六日,掌管典禮的官員奏請為曹叡生母文昭皇后建立祀廟,曹叡下令永世保存,不準毀滅。
景初二年十二月,曹叡患病,隨后下詔冊郭氏為皇后,賜天下男子各進爵二級,鰥寡孤獨無依者由官府賜給糧食。
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曹叡急詔司馬懿入朝,囑咐他與大將軍曹爽共同輔佐太子。司馬懿痛哭,跪地磕頭以示應允。
當日,曹叡于嘉福殿駕崩,年僅三十六歲。正月二十七日下葬于高平陵,廟號烈祖,謚號明帝。
黃初七年八月,孫權進攻江夏,曹叡認為孫權部下擅長水戰,此次只是趁江夏守衛不嚴突然進攻,吳國并不占優勢,不會堅持長久。
并派荀禹前往慰勞戍邊將士,荀禹在途中招兵買馬,加上自己隨從,指揮他們借山勢舉火向吳兵發起攻擊,吳軍敗退。
隨后東吳將軍諸葛瑾、張霸等進犯襄陽,被司馬懿平定;曹休又擊敗了尋陽的吳軍。
太和元年正月,西平郡麴英反叛,臨羌令、西都長等地方官員接連被殺,曹叡派將軍郝邵、鹿磐前往平定,斬殺了麴英。
同年十二月,新城太守孟達叛亂,直到次年正月,司馬懿率兵攻破新城,斬殺了孟達。
太和二年,諸葛亮進犯魏國邊境,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皆叛魏歸蜀,曹叡認為諸葛亮本可以依山固守,現在主動出擊,勝率不大,于是派曹真、張郃等人前往抵擋,同時親自前往長安壓陣。
之后張郃大破蜀軍,蜀軍退回漢中,三郡得以平定。隨后,曹叡按照戰功給各將士予以封爵增邑。九月,曹休與東吳大將陸遜在石亭開戰,魏軍戰敗撤退。
十二月,諸葛亮再次北伐,包圍陳倉,曹真遣將軍費曜等人帶兵阻攔。
同時遼東太守公孫恭的侄子公孫淵謀奪其位,朝廷為穩定后方,只能任命其為遼東太守。
太和五年),諸葛亮進犯天水,司馬懿領兵前去抗擊,直到七月,蜀軍才退回。
太和六年五月,本依附魏國鎮守邊陲的鮮卑族首領步度根與反叛的鮮卑首領軻比能私通,與邊防守軍展開大戰,魏軍潰敗,步度根乘機與軻比能合兵侵擾魏國邊境。
曹叡于是命秦朗率軍征討,步度根及軻比能敗走漠北。之后步度根部將泄歸泥叛降,隨后叛軍被司馬懿部將胡遵擊潰,步度根部落的另一首領戴胡阿狼泥等人也表示愿意歸降魏軍。
“青龍二年,諸葛亮率軍駐扎在渭南,與司馬懿在渭水形成對壘之勢。”
“曹叡對此表示只需據守挫殺蜀軍銳氣,便不會讓蜀軍如愿,最終他們自會退兵。”
“五月,孫權帶兵向新城發起進攻,又派將軍陸議、孫韶各帶人馬分別進入淮河和漢水。”
“吳軍圍攻新城多日也未攻下,曹叡認為這是兵家必爭之地,決定親自率兵前往。”
“孫權聽說后率軍撤退,陸議、孫韶也隨之撤退,吳軍攻勢全部瓦解。”
“同時蜀軍也多次向魏軍挑戰,司馬懿只是閉城不出,直到諸葛亮病逝,蜀軍撤退。”
“景初元年七月,公孫淵不聽曹叡詔命,率部反叛,自封燕王,朝臣都認為軍費難以維持,無法戰勝。”
“但曹叡堅持派司馬懿前去,最終于次年七月被其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