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年少之時,其性格謹慎穩重,加之宗室之利,自少便與同為曹氏宗親的曹叡交情甚好。
曹叡即位后,作為曹叡的同族兄弟的曹爽被委以重任,備受曹叡喜愛。
魏明帝太和五,父曹真逝世,曹爽沿襲其父親的召陵侯爵位。
魏明帝景初三年,曹叡病危,曹爽與與司馬懿共為托孤大臣。
曹芳即位后,曹爽加侍中,改封武安侯,一時權勢盛極。
曹爽受旨輔政之初,曹爽尚能與司馬懿共議國事,但因其個人野心增長等因素,在朝中逐漸開始架空另一位輔政
司馬懿之權,專斷朝政,執意出兵征蜀,極大損耗國力,并憑借職便,居功自傲。
魏少帝正始十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解除曹爽大將軍之職務。
正始十年,曹爽因獲謀反之罪,獲屠滅三族之刑,死于洛陽。
“曹爽出生于曹魏政權的首都洛陽,祖籍沛國譙縣。”
“曹爽出身曹魏宗族,其父為魏文帝及魏明帝期間的宗室大臣曹真,因此曹爽自少便憑借此便利,經常出入宮中,加之其年少之時性格謙虛穩重,因而與魏文帝曹丕之太子魏明帝曹叡交情甚好。”
“曹叡繼位后,任命曹爽為散騎侍郎,后遷城門校尉,加官散騎常侍,后再轉任武衛將軍,成為曹叡寵愛之甚的宗室之臣。”
“太和五年,曹爽之父曹真逝世,曹爽承襲召陵侯爵位。”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病重,命曹爽為大將軍,掌管朝廷內外的諸多軍事上的事宜,并任錄尚書事一職;””
“將太子曹芳交托給曹爽和司馬懿,命令二人共同輔助年僅八歲的少主。”
“曹芳繼位后,加曹爽侍中,改封武安侯,食邑一萬二千戶,賜劍履上殿,成為重要的權臣。”
“曹爽輔政期間,為爭取民望,在夏侯玄主持下,在曹魏政權進行了一場改革,被稱為“正始改制”。”
“在起初,曹爽等人試圖通過“正始改制”對曹魏政權中九品中正制,行政管理等級和公文繁冗等制度性進行改革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一系列的措施并沒有觸及真正的矛盾性問題,存在為改革而改革的不足,因而并不成功。”
“除改革上的不力,在輔政過程中,曹氏集團與司馬集團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在受托輔政后,曹爽一改最初謙虛持重的性格,逐漸變得專權驕橫。”
“起初,曹爽待司馬懿如父,遇事皆與司馬懿商議。但不久,曹爽聽從親信丁謐的計謀,明面尊司馬懿為太傅,暗地陰謀奪取司馬懿實權。”
“后又將“臺中三狗”丁謐、何晏、鄧飏和李勝、畢軌等親信任命為高職,并任命弟弟曹羲為中領軍,與他共掌禁軍,其他弟弟也都獲任官。”
“任命親友,讓司馬懿的職權愈發邊緣,后來曹爽遇事幾乎專斷,對司馬懿幾乎不加過問。這直接導致后來雙方的正面沖突。”
“專權后的曹爽試圖通過軍事上的立功獲得名聲。在當時,司馬懿在曹魏軍界的地位和資歷遠高于曹爽,”
“曹爽的親信之一鄧飏為了讓曹爽建立軍功名聲,建議曹爽率軍征伐蜀漢,曹爽聽從其計謀,于正始五年,西至長安,領六、七萬兵從駱谷入蜀,此役即興勢之戰。”
“因為曹爽與司馬懿集團的沖突,伐蜀的軍事行動在一開始便失去了得到司馬懿的全力支持的可能性,開戰后,”
“曹魏軍隊缺乏后勤補給,再加上蜀軍將領王平在事前便率先據守山嶺,隨后蜀漢大將軍費祎又率軍進行支援,使得曹爽在蜀軍夾擊下無法前進。”
“參軍楊偉和征西將軍夏侯玄勸說曹爽撤軍,曹爽遂帶軍撤離,但仍遭蜀軍的追擊,損失慘重。”
李白:一個70歲的老人,面對一個“宗室+權臣”雙重屬性的壯年人,對條大河,發個毒誓,說自己保證留他一命。
結果,壯漢竟然輕而易舉的相信,乖乖的束手就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