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樣的場景,卻實實在在的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上演,身為曹魏宗室、大將軍、手握重兵,
且和皇帝曹芳同行“手握天子”的曹爽,竟然就這么隨隨便便就相信了古稀之年的“老賊”司馬懿。
而如此輕信他人的結果,卻是最終身死族滅的悲慘下場。
曹爽陪同皇帝曹芳離開曹魏國都洛陽,赴高平陵祭掃先祖。
表面隱退多年,卻早已暗中謀畫就緒的司馬懿乘機起事,帶著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和自己的一桿子“老部下”,以私養的三千死士為骨干,發動了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
然而,手握兵權的曹爽,卻在驚慌失措中未采取任何反制措施,最終,司馬懿以“洛水為誓”,
發誓只是將其免官,絕對不再追究,輕而易舉的讓曹爽繳械投降。這場如兒戲一般的宮廷政變以司馬懿輕松獲勝而告終。
結果曹爽最終不僅自己身死,還落了個夷三族的悲慘命運。
作為黃河支流的洛河,又名洛水,發源自陜西,流經河南洛陽一帶,最終在河南鞏義注入黃河,全長約440余公里,就其流域面積以及長度來說,在大江大河數不勝數的中國實在不算突出。
但畢竟“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要論起歷史文化,洛水卻有著超然的地位,甚至是神性。
洛水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上古時期。據說人皇伏羲長期在河洛一帶活動,受“河圖”啟發畫了八卦,系著名的“河圖洛書”的傳說。
而伏羲的女兒溺死于洛水,化為洛神。后世無不對其頂禮膜拜,比如曹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著名的《洛神賦》。
而正是由于洛水的神圣性,使得古人對其極為崇敬,對洛河發誓,就是對神明起誓。
東漢光武帝劉秀就曾經來了這么一手。當年,劉秀和朱鮪有殺兄之仇,當劉秀率軍圍攻朱鮪時候,
其雖然無路可逃卻也不敢投降,害怕劉秀的報復,結果劉秀當即指洛水為誓,表示既往不咎。
結果,劉秀果然遵守了諾言,不僅沒有追究其責任,還給予其高官厚祿,并且也沒有秋后算賬。
大名鼎鼎的光武帝也不敢違背洛水之誓,足見古人尤其是這些帝王將相們還是把神明和發誓看的很是神圣的。
所以,曹爽相信司馬懿的洛水之誓,也并非是無腦的表現,而是當時的文化氛圍中理所當然的認知。
畢竟在曹爽看來,漢光武帝都不敢違背的洛水之誓,你司馬懿還敢食言嗎
“在朝中,司馬懿被架空,稱病回避曹爽,曹爽及其黨羽愈發肆無忌憚,強征豪取。”
“曹爽本人愈發沉湎享受,行制上與皇帝接近,飲食、車馬和衣服、珍貴玩物等不可勝數,妻妾滿堂,”
“但曹爽對此并不滿足,甚至到宮中私自帶走明帝遺留的才人,竊取宮中的禁兵和太樂樂器以裝飾自己的房間,在房間里天天與近臣飲酒作樂。”
“曹爽弟曹羲見其驕奢淫逸,甚為憂慮,曾多次勸諫,曹爽非但不聽,甚至還對曹羲表達不滿。”
“曹爽之近臣亦甚是囂張,如何晏就割洛陽和野王典農的田地為私產,竊奪官物,官員不敢忤逆,而盧毓、傅嘏等正直的提出異議的大臣都遭到免官。”
“正始十年,曹魏政權中圍繞權力中心爭奪爆發了一場政變,史稱高平陵之變。”
“在曹爽專權期間,司馬懿一方面稱病不上朝,暗中策劃謀奪兵權,在曹爽的親信李勝拜訪之時裝病不出,以麻痹曹爽的注意力。”
“曹爽與曹羲兄弟曾多次離開洛陽游玩,當時擔任大司農的桓范曾勸誡二曹不宜同時離開洛陽,以免有人趁機在洛陽政變奪權。”
“但曹爽對桓范的這一勸誡不以為然,正始十年,曹芳與曹爽等共赴高平陵拜祭魏明帝,此時,在朝中蟄伏已久的司馬懿決定趁曹爽兄弟離開洛陽之時在都城發動政變。”
“政變發生后,司馬懿稱曹爽意圖篡位,并假稱奉太后懿旨,罷廢曹爽,并封鎖洛陽城,占領曹爽所統領禁軍之軍營。”
“奉旨罷廢的詔書傳至曹爽手中,聽聞此消息,曹爽不敢將懿旨交給曹芳,做出了將曹芳留在了伊水的決定,并準備屯甲兵自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