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爽被解除了官職。”
“后被逮捕入獄,不久曹爽被誅滅三族。曹爽被誅后,夏侯霸想叫夏侯玄跟自己一起投奔蜀漢,被夏侯玄以不會為了茍活而投奔敵人為由拒絕。”
“之后,雍州刺史郭淮接替征西將軍之職,夏侯玄被司馬懿召回京城擔任大鴻臚,幾年后又升任太常。”
李白:夏侯玄是夏侯淵堂侄夏侯尚的兒子,曹叡時代,夏侯玄不受重用,只擔任過黃門侍郎和羽林監。
曹叡去世后,夏侯玄的表兄弟曹爽掌權,夏侯玄開始得到重用,擔任過中護軍,負責武將選拔與監督管制,職責很重要。
正始年間,夏侯玄擔任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相當于曹魏西部軍區司令官,掌控著整個關中及雍州、涼州一帶的魏軍。
從曹操時代開始,曹魏南方的三大軍分區都是最有權力和地位的,分別是:荊州軍分區、合肥及淮南軍分區、雍涼軍分區。
曹操時代,夏侯淵是征西將軍,假節,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曹丕時代,
曹真擔任這一官職,曹叡時代,諸葛亮北伐之際,曹真去世,司馬懿被調過來擔任這一官職。
到了曹芳時代,曹爽掌權,夏侯玄則成為雍涼一帶軍分區的一把手,手下大概有數萬兵力,
估計也就是三四萬人,應該沒有10萬人,曹爽聯合夏侯玄發動興勢之戰時,也不過六七萬人。
如果有戰事,朝廷可能會增兵,如果沒有戰事,夏侯玄所掌控的邊防軍估計就是三四萬人,曹魏不可能讓10萬去防備蜀漢,要知道整個曹魏也不過三四十萬兵力。
高平陵政變時,作為曹爽表弟的夏侯玄居然按兵不動,隨后不久,司馬懿把夏侯玄調到朝廷擔任大鴻臚,后改任太常,這完全就是明升暗降。
夏侯玄與曹爽的關系不一般,兩人是表兄弟,夏侯玄能夠擔任征西將軍,那也是曹爽的安排,不是因為夏侯玄真有能力。
司馬懿正是忌憚夏侯玄與曹爽的關系,才把調到朝廷,這一招很厲害,沒有辦法破解,
夏侯玄如果不愿意去,只能起兵叛亂,那司馬懿就出師有名,夏侯玄如果去了,就沒有兵權,一樣任由司馬懿處置。
夏侯玄最終選擇了聽從安排,放棄兵權,到朝廷擔任沒有任何實權的大鴻臚和太常,那么問題來了,夏侯玄既是雍涼軍分區一把手,他為什么不起兵反抗司馬懿
很多人認為司馬懿高平陵政變能成功,那么別人政變也有成功的可能,這可不一定。
想起兵反抗,首先得有自己的親兵和私人力量,夏侯玄是征西將軍,他手下的兵不是他夏侯玄的,而是曹魏的,手下士兵有家屬,都在曹魏都城住著。
“夏侯玄當時極有威望,但因在高平陵之變中受曹爽牽連而受到排擠,內心失意。”
“當時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也被免去郡守閑居在家,同樣感到內心失意。”
“司馬懿死后,許允認為夏侯玄不用擔心了,但是夏侯玄卻認為,司馬懿還能把我當做通家之好的晚輩來對待,但是司馬師、司馬昭是肯定不能容我的。”
“中書令李豐素來得到大將軍司馬師的看重,但是他內心向著夏侯玄,于是結交張緝,策劃要讓夏侯玄輔佐朝政。”
“李豐在朝廷掌握大權,他的兒子李韜又娶了魏明帝曹叡之女齊長公主,自己和張緝同是馮翊同鄉,所以張緝很信任他。”
“李豐暗地里讓自己的弟弟兗州刺史李翼請求入朝覲見曹芳,打算讓他帶兵進京,合力起事。””
“但是李翼的請求沒有被朝廷批準。嘉平六年二月,將要舉行冊封貴人的大典。”
“李豐等人打算乘皇帝曹芳親臨殿堂前的平臺,各宮門都有士兵把守之時,殺掉司馬師,由夏侯玄取代他擔任大將軍,由張緝擔任驃騎將軍。”
“李豐將此事秘密告訴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仆射劉賢等人,稱他們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司馬師多次說要治他們的罪。”
“蘇鑠等人都答應協助李豐。李豐又將此事告知了張緝,張緝派兒子張邈與李豐一起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