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讓兒子李韜將此事告知夏侯玄,夏侯玄只說知道了,但沒有告發他們。”
“司馬師暗中得知了李豐等人的密謀,騙李豐來見,并用刀把上的鐵環錘死了李豐,”
“把尸體交給廷尉鐘毓,接著又逮捕了夏侯玄、李韜和張緝等人,都送交廷尉審理。”
“入獄后,夏侯玄不肯招供,鐘毓便親自審理。”
“夏侯玄堅稱自己無罪,稱若是要定自己的罪,就由鐘毓自己來寫。”
“鐘毓認為夏侯玄是名士,志節清高,不可屈服,但案子要了結,于是連夜為他寫了供狀,使與所查察之事相符合,然后流著眼淚給夏侯玄看;”
“夏侯玄看后,只是微微點了點頭而已。供狀上稱,李豐等人密謀在冊封大典之際誅殺司馬師,并要挾持天子。”
“還陰謀商定以夏侯玄為大將軍,張緝為驃騎將軍,夏侯玄和張緝都知道這個陰謀。”
“嘉平六年二月二十二日,皇帝曹芳下詔書稱,赦免齊長公主的三個兒子死罪,其余夏侯玄、李豐、張緝等人都被滅三族。”
“夏侯玄氣量寬宏,直到臨刑前仍然臉不變色,最后泰然受戮,終年四十六歲。”
“正元年間,魏高貴鄉公曹髦下詔追封功臣的后人,封夏侯尚的從孫夏侯本為昌陵亭侯,食邑三百戶,作為夏侯尚的后人延續。”
蘇軾:從曹操時代就有這樣的安排了,出外打仗的士兵家屬都是居住在洛陽的,也防止士兵在戰爭中隨意投降,至少有個家屬牽制,士兵不會輕易背叛國家。
征西將軍的任務是防備雍州及涼州一帶的敵人,夏侯玄命令士兵攻打蜀漢或者當地的敵人,士兵一定會聽從命令,但如果夏侯玄讓士兵攻打身在洛陽的司馬懿,沒多少士兵愿意的。
除非夏侯玄培養了自己的親信,并且在軍隊中安插了眾多的親信將領來控制軍隊,或者像司馬懿一樣暗中養了三千死士,也許有可能起兵反抗,否則大概率就是失敗。
看看淮南三叛和鐘會叛亂就知道了,你用曹魏的兵反抗曹魏朝廷,是不可能成功,除非像司馬懿那樣用自己養的死士來發動政變,也許還有機會。
但顯然夏侯玄沒有司馬懿那樣的野心與能力,他不可能陰養三千死士,當然也就無法起兵。
夏侯玄這個人,你看完他的整個傳記,都發現不了夏侯玄有啥才能,打贏過什么仗,幾乎沒有,唯一的興勢之戰,夏侯玄和曹爽兩人指揮,幾乎弄得全軍覆沒。
夏侯玄是沒有軍事才能的,他能夠當上征西將軍是因為他是曹爽的表兄弟,夏侯玄姓夏侯,他還算是曹魏的宗族。
曹叡時代,夏侯玄得不到重用,曹叡是有能力的,而且懂得識人用人,曹叡不喜歡用浮夸之人,何晏、鄧飏、李勝、丁謐這些人在曹叡時代都得不到重用,曹爽一掌權,這些人全翻身,這說明夏侯玄大概也有些浮夸。
夏侯玄擔任征西將軍近十年,結果史書沒有記載過一場戰役,唯一的興勢之戰還被當時的人所嘲笑,夏侯玄其實就是沒能力。
夏侯玄當然也有自知之明,他沒能力起兵,更沒有能力敢跟司馬懿對抗,沒有成功的希望,當然只能回去束手待斃了。
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指著洛水發誓,誘降了曹爽,曹爽一投降,司馬懿找人給曹爽安了個謀反的罪名,隨后就被殺三族。
曹爽如果沒死,聽從了桓范的建議,帶天子到許都,號召天下兵馬勤王,夏侯玄也許還有起兵的概率與機會,曹爽自己都投降了,
然后又被殺了,夏侯玄再去起兵,已經失去最佳時機,甚至沒有一點成功的機會。
司馬懿在高平陵政變后已經控制了軍政大權,隨著曹爽投降,又控制了皇帝,這么多有利的工具在手,再加上司馬懿的能力碾壓夏侯玄,夏侯玄哪里敢起兵。
但他有選擇,可以選擇像夏侯霸一樣投降蜀漢,但夏侯玄不愿意,他沒有夏侯霸與蜀漢的那一層關系,
雖然夏侯玄明知道回去是個死,但他沒有選擇,不敢反抗,也不愿意逃走,那就只能回去束手待斃了。
不過司馬懿始終沒殺夏侯玄,司馬懿去世后,夏侯玄卷入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的謀反案,大概率是司馬師的陷害,夏侯玄只怕沒那個膽謀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