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朝廷在營修宮室,王朗上疏勸諫曹叡節儉,減輕百姓負擔,并引經據典來論證,讓百姓耕種農桑。”
“百姓豐實兵力強大,國家就會越強大。后王朗被轉為司徒。”
“當時皇室內經常有皇子病逝,后宮中去醫館的人卻很少,王朗見狀便上疏勸諫,不要給皇子穿著太厚,細心呵護可使壽命悠久。”
“曹叡回復,夸贊王朗是忠貞良臣。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謚號曰成侯。”
“其子王肅襲爵。正始四年(243年)七月,王朗與太尉華歆等人因功被供奉在曹操廟庭。”
蘇軾:后來,在服喪的幾年時間結束以后,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為了“茂才”,再次進入仕途。
這時候年紀尚輕的他,雖然還沒有擔任過什么較高的官職,但也在徐州地界逐漸有了一些名望。
我們知道,陶謙并非是演義小說中所描述的那個老好人,他的政治眼光和看人眼力,都是有目共睹的。
而王朗能得到他的提點,并有幸在他門下效力,也足以證明他的能力和本事,是不容小覷的。
于是,在后來董卓亂政,廢立皇帝,惹得關東諸侯聯軍勤王的時候,王朗也向陶謙諫言,盡量不要直接參與其爭端,而是巧妙地玩起了兩面派。
一方面象征性地派出人馬支援袁紹的盟軍,另一方面卻又不和把控朝政的西涼軍集團翻臉,反而是以“朝貢”的名義,為其輸送物資
果然,將“兩面下注”玩得賊溜的王朗和陶謙,由此獲取了政治上的巨大好處。
把控朝政的李傕郭汜等人,在收到來自徐州進貢的巨量物資之后,不僅以漢獻帝的名義,封陶謙為安東將軍,領徐州牧。還任命王朗為“會稽太守”,可謂是連升了幾級。
會稽這個地方,雖然不如中原地方那么興旺繁華,但是也算是南方大郡。
再加上前些年的黃巾之亂和軍閥割據相互征討,無數中原人為了避戰火,都紛紛舉家逃往江東或西蜀等地。
所以此時的會稽郡,已經聚集了為數不少人口,算是個很有潛力的地方。
只要在這里勵精圖治,完全有機會割據一方,成為天下諸侯之一
據史料記載,王朗在會稽的治績還是不錯的。他一方加強農耕生產,另一方面使用儒家問話教化民眾,使得原本守舊落后的民風得以改善,由此深受當地人民擁戴。
尤其是,會稽當地人,還保留著祭祀秦始皇,甚至與夏禹同廟的傳統。
而王朗認為秦始皇是無德之君,不符合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仁治”。
所以,他逐漸取締了這種祭祀活動,并將祭祀所用的錢糧都用于改善民生,因此令民眾十分感懷。
然而,亂世的戰火,也很快燒到了會稽。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號稱“小霸王”的孫策,在袁術的支持下率兵進攻會稽,意圖擴大地盤。
而作為太守的王朗,也不得不親自掛帥上陣,與孫氏的精銳部隊展開了激戰
王朗是由于收留了在吳郡被孫策擊敗的嚴白虎,由此和孫策結怨,所以被打得抱頭鼠竄,逃亡中原
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并沒有任何記錄表明,王朗和嚴白虎有過聯合的舉動。
而且孫策其實從一開始,就沒有將嚴白虎放在眼里,而是決定優先征討王朗的會稽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