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造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并為其此后統一戰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爆發了:“官渡之戰””
“此時袁紹大軍正駐扎在黎陽準備南度黃河,這時鄄城之中只有程昱率領的七百余名將士守城,”
“曹操得知袁紹南度黃河的消息后,速派人通知程昱后,欲派兵兩千增援鄄城。”
“程昱卻不接受,并寫信給曹操,袁紹擁兵十多萬,自以為所向無敵,發現我這里守城士兵少“,一定對輕視于我,不會派人進攻。”
“如果您派兵增援,袁紹路過這里一定會攻打鄄城。”
“那時必然守城不利,損失我方的軍事力量,曹操聽從了程昱的建議,袁紹果然沒有攻打鄄城。”
“建安十六年(212年)曹操出兵攻打韓遂,馬超。命曹丕留守都城,次年田銀,蘇伯發起叛亂,”
“曹丕得知,立即派遣大將賈信前去鎮壓叛亂。很快平息了叛亂并俘虜了一千多人。”
“按照以往的舊法,應當全部誅殺,此時程昱卻說道,以前之所以誅殺投降者,是因為局勢動蕩不得不殺,不足以震懾宵小,如今天下形勢大定。”
“發生的叛亂也是在本國之中,因此這些俘虜不要輕易誅殺,即便要殺,也先問問曹公的意思。”
“此時其他大臣卻說,軍事方面我們可以自行決斷,無需請奏曹公。至于程昱不言。”
“退朝以后,曹丕單獨召見程昱。并問道剛才卿似乎還有話未說。”
“程昱說道,曹公說道可以自行決定是指面臨危急時刻,需要快速決策的時候才可以實行的。”
“如今叛賊已經剿滅。此事已經不算緊急事件。因此臣才希望將軍不要過于主張。”
“曹丕聽后明白其中道理,即刻派人修書送往曹操,曹公看完以后,果然下令不在誅殺哪些降者。”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程昱為衛尉進封安鄉侯,增邑三百戶,前后共計八百戶。”
“封幼子程延及孫程曉為列侯。當準備封其為為三公時,程昱不幸去世。”
“曹丕為之流淚,追贈程昱為車騎將軍,謚肅侯,子程武嗣。”
蘇軾:情況最糟糕的是范縣。縣令靳允的母親、老婆孩子等一眾家人被呂布抓去了,天理人情,他是最可能投降的。
程昱勸他說,這時候不能順心而為,不能被擾亂了心神。
當今天下大亂,英雄并起,必定有克定禍亂、安定天下之人,聰明人要選擇這樣的明主去跟隨;跟對了人則得昌運,跟錯了人則會敗亡。
呂布匹夫之勇,絕對不是安定天下的人,誰是曹操謀略不世出,天之所授,他是。
背棄忠義去投降呂布,可能最終你和家人都沒有好下場,仔細考慮考慮是也不是。
靳允最終被說服,淚流滿面,表示效忠曹操。
雖說忠孝不能兩全,但使人背人倫之情,何其難也。
程昱說服靳允的邏輯,看似讓他做選擇,實際上是讓他沒得選擇。
因為靳允面臨的可能是忠孝不能兩全,也可能是忠孝都不能全;兩相利害取其輕,靳允知道輕重。
高明的謀士說客,無不深悉人性,知道艱難抉擇時,動之以情不如曉之以理,曉之以理不如曉以利害。
徐眾援引劉邦放歸王陵、劉備放歸徐庶等例,以為曹操當放行靳允,以全人孝道。
愚意以為,此一時此一時也。徐眾所舉之人,去不過傷及毛發,至多傷皮肉而已,靳允若去,那可是亡曹操身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