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黃巾起義,東阿的縣丞王度反叛響應,使叛軍攻入城內。
縣令翻城逃走,城中百姓也都倉惶逃命,大伙兒一路逃到附近的山上。
惶惶之際,程昱卻想到派人去打探叛軍的情況。一打聽,叛軍并沒有守在城內,而是駐扎在城西。
于是程昱和縣里的大姓薛房商量:看這勢頭,王度一伙人不過是烏合之眾,搶掠財物而已,沒什么大作為;東阿城堅物豐,我們不如還城固守。
薛房以為有道理,但是百姓不肯,他們覺得叛軍在西,應該往東跑,怎么還能回頭呢!
程昱感嘆,“愚民不可與計事”,便派人在東邊山上打出叛軍旗號,并大喊叛軍從東邊殺過來啦,然后帶頭往城里跑。
這么一弄,百姓都跟著往城里跑了。王度軍來攻城,城內眾志更成城,最終在撤退的時候被程昱率人追敗。
東阿得以保全,應該說全賴程昱出謀出力。此次“東阿保衛戰”中,眾生之象,經程昱導演,頗見其中趣味。
人皆貪生怕死,趨利避害,聰明人設法自救保命,愚民往往只會倉皇逃命。
對聰明人,如薛房,可曉之以理;對愚昧之人,如東阿民眾,則需使之以危。
換言之,作為領導者、指揮者,需知用人之道,當因人而異:
有的人,只需使知其然,不然則危矣,此驅之以利害;
有的人,則需使其知所以然,待之以誠,得之以信,此馭之以忠義。
初平年間,袁紹與公孫瓚爭雄,都想拉攏兗州刺史劉岱。
何去何從,劉岱猶豫不決,于是手下人提議,程昱謀略過人,可請教他。
當時的情況,公孫瓚剛勝了袁紹一場,看似占了上風,似乎投公孫瓚好些。
程昱則不這么認為,他分析,兗州地近袁紹,而遠離公孫瓚的地盤,
舍近求遠,遠水解不了近渴,況且長遠來看,公孫瓚終不是袁紹的對手。
結果眾所周知,袁紹滅了公孫瓚。此可見程昱之遠見卓識。
劉岱想留用程昱,被程昱婉拒了。劉岱死后,曹操進駐兗州,招程昱,程昱欣然前往。
鄉民不解其前后的不同選擇,程昱卻笑而不語。良臣擇主而事,這是常理。
當時的謀士,都是善于選擇老板的,至于為何選曹操,后來第二次“東阿保衛戰”,程昱勸范縣縣令靳允時作出了解釋。
這事兒發生在曹操征徐州期間,也就是中所謂陶謙三讓徐州于劉備的大背景。
曹操大軍前腳投入到徐州前線,張邈后腳叛迎呂布,占領了兗州絕大部分地區,只剩留守的荀彧、程昱死守住鄄城、范、東阿三城。
當時的情況萬分緊急,有傳言說呂布的謀士陳宮將取東阿,并派兵打范縣。
人心惶惶,危如累卵。荀彧對程昱說:當務之急,首在安定民心,民心不穩,三城難保;你作為本地人,又威望極高,應當去游說他們。
“同時,漢獻帝從關中遷到洛陽,身邊有著韓暹、楊奉這些勢力,他們與北方的張楊聯合,曹操要是與他們兵戎相見,很難立刻制服他們。”
“如果這些人從中作梗,想要奉迎漢獻帝是不容易的。這個時候,只有荀彧與程昱贊同迎接天子。”
“他對曹操勸說道,如果把漢獻帝接來洛陽,肯定會有匡扶漢室之心的義士來投靠。”
“在這個時候,如果您奉迎漢獻帝,順從百姓的民望,是大順之舉,以朝廷的公正制服雄杰,是大略之舉,扶持大義招攬英才,是大德之舉。”
“有這些名義,韓暹、楊奉肯定不能從中作梗。如果不趕快當機立斷,時間一久,怕其他的勢力捷足先登,到時候后悔也來不及了。”
“曹操終于奉迎獻帝遷都許昌。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程昱也封為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