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給我一支精兵,渡過蒲坂津(今山西永濟、陜西大荔之間黃河渡口),作為大軍的先導,截斷敵人的后路,就可擒住他們了。
曹操特別同意此舉,并派朱靈和徐晃共率四千精兵從蒲坂津乘虛渡過黃河,占據河西為營。
“建安四年(199年)僭號的袁術走投無路,將帝號歸于袁紹,想投奔袁紹長子時任青州刺史的袁譚。”
“袁術便欲從下邳北過,曹操派遣劉備、朱靈、路招截住去路,袁術不得過,在途中病死。”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定冀州后,任命遣朱靈帶領新兵五千人、戰馬千匹守衛許南。”
“朱靈于是到了陽翟,中郎將程昂等果然謀反,朱靈立即將程昂斬殺,寫信把這件事報告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征討荊州,派趙儼兼任章陵太守,并提升他為都督護軍,監領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路人馬。”
“建安十六年(211年)關中諸將馬超、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作亂;”
“七月曹操親自西征,曹軍至潼關后,遇到關中馬超阻擊,不得前進。”
“派徐晃、朱靈率四千精兵從蒲坂津乘虛渡過黃河,據河西為營。”
“渭南之戰后,關中聯軍大敗,朱靈隨夏侯淵平定隃糜、汧氐。”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還鄴城,以夏侯淵行護軍將軍職,都督朱靈、路招等駐長安,擊破“聚眾數千據五關道口作亂的南山賊劉雄(又作劉雄鳴),收降其部,劉雄逃奔漢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西征張魯,抵達陳倉,準備從武都郡進入氐族部落;”
“氐族人擋住道路,曹操派朱靈、張郃等人進攻并擊敗他們。”
“曹操經常惱恨朱靈,欲奪其兵權。曹操因為于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數十騎,赍令書,往朱靈營奪其軍,朱靈及其部眾無人敢動。”
“曹操讓朱靈為于禁部下,眾皆震服。此后再也沒有曹操啟用朱靈領兵的記載。”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登基為帝,封朱靈為鄃侯,增其戶邑。”
“太和二年(228年)秋魏軍伐吳。曹休從廬江南入合肥,滿寵軍向夏口。”
“曹休深入敵陣。吳軍于無強口斷夾石以截曹休退路。曹休與戰不利,于是退走。”
“幸得朱靈等從后來斷道,與吳軍相遇,敵軍驚走,曹休軍方才得還。”
“朱靈去世后謚號威侯。正始四年(243年)朱靈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蘇軾:建安十六年(211年)八月,在渭南之戰中,關中聯軍大敗。
十月,曹操遣朱靈隨夏侯淵西征,在隃糜(今陜西千陽縣東)平定汧氐(西北氐族的一支),與曹操會師于安定(今寧夏固原市一帶)。
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曹操返回鄴城(今河北臨漳縣),以夏侯淵為代理護軍將軍,朱靈、路招等將都隨駐長安鎮守關中。
不久,他們就擊破聚眾數千人、據五關道口作亂的南山賊劉雄,收降其部屬、劉雄只身逃奔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