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臧霸前后有功,封其子三人為列侯,賜一人爵關內侯。”
“公元243年,臧霸被尊祀于魏太祖曹操廟庭。”
蘇軾:曹老兒上位后,臧霸也為了保住地盤和權勢,不得不向新主子搖尾乞憐。
雖然曹操對他很寬容,但臧霸為了討好還是出賣了同袍昌霸。
在濡口之戰時,他更是拼盡最后一絲尊嚴,以換取封賞高位。
從這些讓步和妥協中可以看出,臧霸的前半生就是一連串血淚史。
要養活宗族,守護地盤,他不得不屈服權貴,被迫出賣同路人,否則就會一貧如洗,家破人亡。
用現在的話說,臧霸就是一個為了生存被逼無奈的“綜合癥“患者。
活閻羅一般的處境逼迫著他不顧一切代價,做出讓人深感壓抑和悲哀的選擇。
臧霸的前半生,可謂是一路鋪滿荊棘。在避難和被逼無奈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選擇向權威低頭,甚至背棄同路人以維系家族和地盤的存活。
然而,對于這個曾經驕橫泰山的豪杰而言,這無疑是一種痛徹心扉的屈辱。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臧霸可以說是幸運地活了下來。不過他付出的代價也是血淋淋的。
除了出賣昌霸之外,他還在陶謙手下親眼目睹了自己家鄉被屠戮一空的慘劇。
作為一名當過縣獄掾的讀書人家庭出身,這對臧霸的心靈創傷可想而知。
他不得不在追隨陶謙和保住自己宗親性命之間做出抉擇,而最終選擇了沉默妥協。
在曹操手下,臧霸繼續做出讓步。比如在濡須口之戰時,面對暴雨逆境他挺身而出維護軍心,其實也是為了換取曹丕的賞識和重用。
董昭有言曾評價臧霸“無雄心壯志,唯貪功名富貴“。可以說,正是這份功名欲驅使臧霸在關鍵時刻擺出勇猛決絕的姿態,為自己謀取更高的地位。
權力游戲的法則就是如此,要生存就要屈服。
作為一個封疆大吏,臧霸沒有曹操等當權者那樣的大權在握,只能靠出賣良知來換取安身立命的機會。
而這一切,又陷入了一種有去無回的惡性循環:越妥協越背信棄義,越來越深陷其中。
臧霸的前半生就是一個不得不在權力與理想之間反復權衡的過程。為
了生存和延續家族香火,他不得不做出種種令人扼腕的選擇。
這是一種殘酷的現實,也是亂世留給人們的無奈之路。
我們可以譴責臧霸的偏執和背信棄義,但也要體諒他身陷囹圄的困境。
正所謂“窮苦人家,怎見窮苦“。從這個意義上說,臧霸其實也是亂世的另一個受害者和犧牲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