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司馬孚統領中軍從東部解圍,諸葛恪只得撤退,文欽率軍追擊取得一定戰果。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天上出現幾十丈長的彗星,跨過西北天空,從吳、楚分界處開始。
毌丘儉和文欽十分高興,認為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借郭太后的口吻,下詔歷數大將軍司馬師的罪狀,發布天下,舉兵反叛。
毌丘儉、文欽反叛后,派人找鎮南將軍諸葛誕,讓他召收豫州士民參與反叛。
諸葛誕將毌丘儉、文欽派來的人殺死,并將毌丘儉和文欽的陰謀公布于天下,讓人們知道他們的叛逆行為。
毌丘儉、文欽脅迫淮南將守諸別屯者及百姓都進入壽春城,把老弱者留下來守城。
毌丘儉、文欽統率領五六萬大軍渡過淮河,向西到達項地。毌丘儉守城,文欽在城外保護。
司馬師統率大軍出兵討伐毌丘儉,另外派諸葛誕率豫州各路軍隊從安風津逼近壽春。
征東將軍胡遵率青州、徐州的軍隊從譙、宋之間出擊,以斷絕毌丘儉的退路。
司馬師率兵駐扎汝陽,派監軍王基率前鋒諸軍據守南頓來等待毌丘儉的部隊。
司馬師下令各路軍隊都堅守陣地,不要正面交戰。毌丘儉、文欽等向前不能戰斗,退后到壽春又怕遭到襲擊,前后無路,無計可施。
淮南將士,家鄉都在北邊,軍心渙散,相繼投降。只有淮南新近歸屬的當地農民愿意為他們打仗。
司馬師派兗州刺史鄧艾統率泰山的各路軍隊有幾萬人到樂嘉。
裝出不堪一擊,用以誘使毌丘儉、文欽出擊。司馬師很快率軍從洙地來到。
文欽不知是計,果然在夜里想要襲擊鄧艾。等到天亮,見兵馬強盛,才撤回軍隊。
司馬師派驍騎將軍率領追擊,大敗文欽,文欽于是逃走。
當天,毌丘儉聽說文欽戰敗后很擔心,便在夜里撤兵,人心渙散。
等到了慎縣,毌丘儉身邊的士兵逐漸逃離。毌丘儉和小弟毌丘秀及孫子毌丘重三人藏在水邊的草中。
“安風津都尉的部屬張屬射殺毋丘儉,將他的腦袋傳報京都洛陽。”
“毌丘儉死后,毌丘秀和毌丘重二人逃到吳國。”
“凡是被毌丘儉、文欽所脅迫的許多將士,都歸降魏國。毌丘儉的三族都被誅滅。”
“文欽在項縣,由于自己已成孤軍,無法自立;想回歸壽春,壽春的軍士已被擊潰,于是逃到吳國;”
“當時東吳權臣孫峻率眾襲擊壽春,到橐皋時,文欽到孫峻面前投降,淮南余眾數萬口也隨文欽投降東吳。”
“孫峻率領部眾、帶著文欽前進到壽春,發現城池已被諸葛誕諸軍占據,無法攻克,于是撤退。”
“文欽上表降吳,上交曹魏時所受的使持節和前將軍、山桑侯印綬。”
“吳國任命文欽為都護、假節、鎮北大將軍(一作征北大將軍)、幽州牧,封譙侯。”
“文欽雖投降吳國,卻不能遵從吳國禮儀,呂據、朱異等吳中諸將都很厭惡他,只有孫峻厚待并與他交好。”
“文欽降吳后,還寫信給郭淮,稱“今大吳敦崇大義,深見愍悼。然仆于國大分連接,遠同一勢,日欲俱舉,瓜分中國,不愿偏取以為己有。”
“請郭淮起兵反抗司馬師,然而郭淮當時已經亡故,文欽并不知情。”
“太平二年(257年)五月,諸葛誕舉兵反叛魏國,召集各路軍隊,攻殺揚州刺史樂綝,聚集淮南、淮北十幾萬官兵以及揚州新歸屬的四五萬人,儲足一年的糧食,閉城死守。”
“又派長史吳綱領著小兒子諸葛靚到吳國為質,請求援助。”
“吳國得信大喜,權臣孫綝派將領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人,率兵三萬,秘密與文欽一起來接應諸葛誕。”
“這時,魏國鎮南將軍王基剛到,率領諸軍包圍壽春。”
“還未形成包圍之勢,唐咨、文欽從城東北憑借山勢,率眾沖進城中,魏國諸將逆擊,不能成功,文欽等人順利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