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二年(257年)六月,魏國大軍東征,抵達項地。”
“大將軍司馬昭率領二十六萬大軍,臨近淮河征討。”
“司馬昭屯兵于丘頭,派王基和安東將軍陳騫等四面合圍,將城包圍兩重,開挖塹壕、修筑堡壘。”
“又派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人,率精銳部隊為機動部隊,以便防備吳軍進攻。”
“文欽等幾次想沖出包圍,都被擊退。”
“太平三年(258年)正月,文欽對諸葛誕、唐咨等人說:”
“蔣班、焦彝因為我軍不能突圍而出走,全端、全懌又率眾出降,現在正是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可以與他們一戰了。”
“眾人都很贊同;于是,諸葛誕、文欽、唐咨等制造出許多進攻的武器,連續五六天,不分晝夜,強行從南面突圍。”
“包圍的軍隊從高處用發石車發射石塊,用火箭燒毀攻城器具,箭石如雨,尸首遍野,血流滿塹壕。”
“諸葛誕等人只能又退進城去。城內糧食日益短缺,出城投降的人又達幾萬,文欽想把北方人全都驅趕出去,以便節省糧食,與吳國一起堅守。”
蘇軾:諸葛誕不接受這個意見,因此兩人產生隔閡。文欽本來與諸葛誕就有矛盾。
只是因為特殊事宜而聚合,事情越是緊急就越不相信對方。
文欽對諸葛誕什么事都要策劃一番而不滿,于是諸葛誕親手殺掉文欽。
文欽死時,他的兒子文鴦、文虎在小城中領兵,聽說父親文欽被殺后,便率眾趕赴現場,而他們的部下不聽使喚。
于是文鴦、文虎只好獨自逃出城去,投奔司馬昭。
軍中官兵要求殺死這兄弟二人,司馬昭下令說:“文欽之罪不容,他的兒子當然應殺死。
但是文鴦、文虎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降,城池還未攻下,如果殺了他們倆,那無異于堅定了城中官兵死守的決心。
于是赦免了文鴦、文虎,又讓他們率領幾百名騎兵到城外巡回呼喊:
又表奏任文鴦、文虎為將軍,賜關內侯的爵號。
壽春城破以后,準許文鴦、文虎兄弟收殮文欽遺體,并給予牛車,將文欽安葬。
在這之前,因為司馬氏專權,先后殺掉了曹爽的親信鄧飏,還有曹爽的表兄弟夏侯玄,
他們都是諸葛誕的好友,再加上司馬氏又殺了王凌和毌丘儉,并且滅了他們三族,
這讓諸葛誕非常不滿,怕危及自身,于是在當地收買人心,又蓄養數千死士以求自保。
然而,沒多久,司馬氏就把目光投向了諸葛誕,因為,他們覺得諸葛誕也是司馬家族眼中的一個障礙。
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昭借朝廷的名義,征召諸葛誕入朝擔任司空,
這其實是明升暗降,想奪諸葛誕的兵權,然后再對其下手。
諸葛誕當然不傻,他明白大禍臨頭,司馬昭要殺他,不甘任人宰割,于是,起兵叛亂。
諸葛誕征集淮南將士和一年糧食,據守壽春,然后率兵殺了揚州刺史樂綝。
殺掉樂綝后,諸葛誕派吳綱領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請求援兵,避免孤軍奮戰,無人救援。
司馬昭則率軍親征諸葛誕,并派王基與安東將軍陳騫領兵圍困壽春。
這時,東吳派投降東吳的文欽與全懌、全端、唐咨和王祚等領兵救援諸葛誕,東吳的援軍趁王基還沒包圍壽春時,領兵進入壽春城。
隨著司馬昭大軍圍困越來越緊密,文欽等人突圍失敗,城中糧食也逐漸枯竭,
諸葛誕與文欽和唐咨于是拼命突圍,無法沖出去,自身也傷亡慘重,最終,被逼撤回城內。</p>